夏末的余热尚未散尽,金陵九月的天空高远澄澈。凌空拖着行李再次踏上南大的土地,心境与一年前那个懵懂的新生已截然不同。大一的青涩已被磨去少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沉稳的底气,以及对新学年清晰的期待。飞云县科技嘉年华上“小物流”的成功展示,以及苏暮雨即将归来的消息,都让他对这个秋天充满了动力。
“‘系统升级’:大二身份的转变与社团责任”
大二,意味着不再是校园里的“萌新”。课程表上的《理论力学》、《电路分析》、《机器人学导论》等课程,光看名字就透着一股硬核的气息。宿舍里,雷浩晒得更黑,吹嘘着暑假特训的成果;陈锐则抱回来一摞更厚的原版书,镜片后的目光更加深邃。
最大的变化来自机器人社。由于在上学期竞赛中的出色领导和组织能力,凌空在社团换届选举中众望所归,被推选为新一任社长。指导老师拍着他的肩膀:“凌空,社团就交给你了,带大家做出点新东西。”
接过社长的印章(其实是个定制U盘),凌空感到肩上一沉。这不再只是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他需要思考社团的整体发展方向,招新、培训、项目规划、资源协调……这些以前只需部分承担的职责,现在成了他的主业。
他的技能面板上,【社团管理】、【战略规划】等新技能条目开始闪烁,等待加载。第一次主持社团全体大会,看着台下几十双充满期待或审视的眼睛,凌空深吸一口气,摒弃了过往的腼腆,条理清晰地阐述了新学年的计划:巩固基础培训、设立不同难度的项目组、争取承接小型校外实际项目以锻炼能力。他的声音平稳,逻辑清晰,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公众演讲:熟练】经验值悄然提升。
“‘高负载’运行:学业压力与时间管理极限”
大二的课程难度果然名不虚传。《理论力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计算让不少同学叫苦不迭,《电路分析》则需要极强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导能力。凌空的【高效学习】再次面临极限挑战。
他不得不将时间管理精确到分钟。课表、社团活动、项目会议、自习时间被清晰地标注在电子日历上,像一套严密的运行程序。501宿舍常常出现这样的景象:凌空对着电脑仿真电路,陈锐敲击着键盘调试深度学习模型,雷浩则对着视频分解篮球战术,三人互不干扰,只有键盘声和鼠标点击声此起彼伏,仿佛一个高效运转的小型数据中心。
“空哥,我感觉你快成仙了,一天有48小时吗?”雷浩看着凌空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咋舌道。
凌空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苦笑:“没办法,欠的‘技术债’总是要还的。”他指的是那些需要大量时间消化理解的硬核知识。但他享受这种挑战,每一次攻克难题,都像是系统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升级迭代,虽然过程痛苦,但结果令人愉悦。
“‘协议稳定期’:日常化的陪伴与默契的深化”
苏暮雨从北京归来,带回了燕园的风采和更开阔的视野。两人的关系,在经历了暑期短暂的分离后,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和深入的阶段。不再有初始的试探和忐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然而舒适的陪伴。
他们见面的频率固定下来,通常是周末。活动内容也趋于日常:一起在图书馆自习(凌空啃他的工科巨着,苏暮雨读她的文史经典,偶尔抬头相视一笑),一起去食堂探索新窗口,或者 simply 在校园里散步,分享一周的见闻和烦恼。
凌空渐渐习惯了在遇到难题时,会下意识地想听听苏暮雨的看法,即使她不懂技术,但她的思维方式常常能给他意想不到的启发。而苏暮雨在撰写论文遇到瓶颈时,也乐于让凌空帮她梳理逻辑,检查论证的严密性。这种跨越学科的思维碰撞,成了他们之间独特的乐趣和粘合剂。
一次,苏暮雨参加一个征文比赛,主题是“科技时代的人文关怀”。她构思时遇到了困难,总觉得立意不够新颖。凌空听完她的困惑,想了想,说:“你可以试试从‘失败’的角度切入。比如我们做机器人,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处理各种bug和意外。正是这些‘失败’,让我们不断反思技术的边界,思考如何让设计更人性化、更具包容性。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和改善,算不算一种更深层的关怀?”
苏暮雨眼睛一亮,这个从工程师视角提出的思路,为她打开了新的窗口。她最终完成的文章,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凌空看着她在台上领奖时自信的笑容,心中的成就感不亚于自己解决了技术难题。
“‘异常进程’处理:招新季的‘神仙’与‘菜鸟’”
社团招新季,“百团大战”再次上演。机器人社的摊位前,因为上学期竞赛的成绩而吸引了不少新生,其中不乏一些在高中阶段就接触过机器人或编程的“小大神”。
一个叫李哲的新生,带着自己设计制作的迷你无人机来报名,侃侃而谈对SLAM算法和嵌入式系统的理解,眼神中带着与当初楚云帆相似的锐利和自信。他的出现,让社团里的老社员们都感到了压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