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民工城从未如此热闹过。
挖掘机的轰鸣刚刚停歇,取而代之的是鼎沸的人声和此起彼伏的敲打声——铁锤敲击金属的清脆“铛铛”声、电烙铁滋啦作响的微鸣、砂轮磨刀时刺耳又熟悉的“嘶——”,混着人群喧嚷,像滚烫的油锅泼进一瓢水,瞬间炸开。
不过短短半个月,在马金花倒台后留下的那片空地上,一座崭新的二层小楼拔地而起。
没有华丽的揭牌仪式,只有一块用红漆写着“共造2号站”的木牌,被电工老吴头亲手挂在了门楣上。
他粗糙的手指抚过那未干的红漆,指尖沾上一抹鲜红,像一枚无声的勋章。
这里,是继缝纫合作社之后,李默规划的第二个社区服务枢纽——“万能维修部”。
一楼大厅被分割成十几个格子间,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
修鞋的王师傅,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皮匠,此刻正拿着小锤,全神贯注地为一双开胶的劳保鞋敲打鞋跟。
鞋底边缘翻卷着泥灰,锤子落下时,细小的铁屑飞溅,他眯着眼,额头上沁出一层薄汗,鼻尖还能闻到胶水加热后刺鼻又熟悉的气味。
他旁边的隔间,是专修小家电的刘眼镜,他戴着老花镜,一手烙铁,一手焊锡,松香的苦香在空气中弥漫,像某种隐秘的仪式香火。
焊点熔化的一瞬,发出细微的“噼啪”声,他嘴角微扬,仿佛听见了机器复活的呼吸。
更深处,还有修补自行车、更换水龙头、磨菜刀的……几乎所有生活中能遇到的“小毛病”,都能在这里找到解决的师傅。
二楼,则是周敏负责的“文化站”,除了原有的识字班,还增设了儿童托管和周末兴趣小组。
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与楼下嘈杂的修理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而和谐的交响乐。
阳光从窗缝斜照进来,映在孩子们翻动书页的手指上,纸张窸窣作响,像春风吹过麦田。
开业第一天,整个维修部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人们拿着家里积攒已久的破损物件,像赶集一样涌来。
一个中年妇女抱着台布满油污的电风扇,扇叶歪斜,像折翼的鸟;旁边的男人拎着一双磨穿鞋底的劳保鞋,鞋帮裂口如干涸的河床;还有人捧着收音机,外壳磕碰得掉漆,按钮松动。
他们踮脚张望,脸上写满期待,脚步急促,鞋底在水泥地上蹭出沙沙的声响。
“师傅,我这电风扇摇头坏了,能修不?”“老王,这双鞋跟了我五年了,给补补还能再战两年!”“刘哥,收音机不出声了,帮我瞅瞅!”
李默站在二楼的窗边,看着下方这片火热的景象,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他身旁的苏晓芸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李默,你看,他们脸上的笑,是真的开心。”
“这只是开始。”李默的目光深邃,“我们给他们的不是施舍,是机会。一个靠自己手艺,堂堂正正换取所需的机会。”
周敏拿着一本厚厚的登记册走过来,脸上是掩不住的兴奋:“李默,你猜猜看,开业才三个小时,工分流水有多少?”她不等李默回答,就自己揭晓了答案,“超过五千分!比缝纫站第一天全天的量还多!尤其是老吴头,他一个人就接了十几个电工活,预约都排到后天了,他的个人工分账户,马上就要突破两千了!”
老吴头,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电工,此刻成了整个2号站最耀眼的明星。
他技术过硬,收费公道,从更换一个灯泡的5工分,到检修整条线路的50工分,每一笔都清清楚楚。
许多人宁愿排队等他,也不找外面的电工。
因为在这里,他们付出的不是冰冷的钞票,而是自己通过劳动换来的工分,这感觉完全不同——工分卡握在手里,虽轻如纸片,却带着体温和尊严的重量。
就在这时,李默脑海中那道熟悉的金光再次闪现。
【主线任务Ⅲ-5进度:71%】
【提示:交易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恭喜您,已初步建立社区内循环经济雏形。】
进度又前进了9%!
李默心中一振,这证明他的方向完全正确。
自我供养,自给自足,这才是系统真正想要看到的。
他甚至能感觉到,那80%的最终目标,似乎已经触手可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分制度的优越性愈发凸显。
工分成了民工城里唯一的“硬通货”。
女人们在缝纫站赚工分,男人们在维修部赚工分,然后用这些工分去食堂换餐票,去洗衣房换服务,去文化站给孩子报名兴趣班。
整个民工城,像一台被激活的精密机器,每个齿轮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高效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张有才从广州寄回了第一份“试点报告”,信中激动地描述了他是如何在工地上推广《技能换工分操作手册》的。
那边的工友们反响极其热烈,一个原本只会和水泥的壮汉,因为会理一手漂亮的平头,一晚上就赚够了全家三天的饭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