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新的第二天,楚凡决定去触摸这座城市更具体、也更沉重的历史记忆。他去了 孙家湾万人坑 死难矿工纪念馆。这里是一段比海州矿坑更为悲怆历史的见证。日伪时期,无数中国矿工在此被残酷奴役,死于非命,形成了触目惊心的“万人坑”。
站在那片肃杀的山坡前,看着累累白骨的发掘现场和记录着矿工悲惨遭遇的图片史料,楚凡的心情比在四平战役纪念馆时更加压抑和悲愤。这是一种 殖民统治下最赤裸裸的掠夺与迫害,是民族苦难史上深重的一笔。纪念馆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着历史的重量,让他几乎喘不过气。与海州矿的工业壮阔不同,这里只有 无声的控诉与生命的悲歌。
从孙家湾那令人窒息的沉重中走出,楚凡急需寻找一丝当下的生机来平衡心灵。他回到了市区,沿着穿城而过的 细河 岸边行走。冬季的细河冰封如带,两岸进行了景观绿化,修建了步道和公园。他看到许多市民在这里散步、锻炼、遛狗,孩子们在冰面上嬉戏。
虽然寒风依旧,但这份 和平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景象,与孙家湾的惨烈形成了最强烈,也最珍贵的对比。河水沉默地流淌(冰封下),它见证了过去的苦难,也映照着今天的安宁。这平凡的日常,正是无数逝者未能等到,却由后人得以享有的宝贵和平。
下午,他的探索转向了更市井的角落。他钻进了一个本地人的 农贸市场。市场里售卖着各种日常所需,蔬菜、肉类、熟食、以及阜新本地的特产,如 玛瑙制品 和小米、杂粮等。他在一个摊位前买了两个刚出锅的 油炸糕,豆沙馅,外皮酥脆,内里软糯,是简单而满足的滋味。
小贩和顾客之间熟稔的交谈,讨价还价声,以及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构成了阜新最真实的生活底色。无论历史多么沉重,转型多么艰难,生活本身,依然在以其强大的惯性,日复一日地向前滚动。
傍晚,他再次思考阜新的转型。玛瑙产业虽然带来了希望,但能否真正支撑起一座城市的未来,仍是未知数。他看到一些年轻人开始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玛瑙制品,也看到城市在努力发展旅游业,推介海州矿的工业遗产和玛瑙文化。
阜新的转身,缓慢而艰难,但并非没有亮光。
回到住处,楚凡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阜新展现给他的,是 极致的苦难与顽强的生存,是沉重的过去与不确定的未来 的交织。
他翻开笔记本,继续记录:
“阜新的第二日,我在孙家湾的尘影与细河岸边的漫步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灵魂的撕裂与坚韧。
万人坑的沉默,是历史无法愈合的伤疤;细河畔的笑语,是生活永不熄灭的火种。
一只油炸糕的甜糯,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紧紧抓住的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阜新,你让我看到,一座城市的命运可以如此多舛,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韧性又可以如此惊人。
你们的伤痛需要被铭记,你们的努力值得被看见,你们的未来,需要在历史的负重下,一步步艰难地开拓。”
合上笔记本,窗外阜新的夜晚,或许能看到远处玛瑙市场零星的灯火与城市基础照明交相辉映。楚凡感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因为触及了其最深重的伤痛与最平凡的日常,而变得更加深刻和充满同情。明天,他将离开,前往沈阳,而阜新这份混合着血泪、煤灰与玛瑙光泽的记忆,将沉重地留在他心中。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徒步记录者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