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在辽北的丘陵间向东行驶,窗外的景色不如平原那般开阔,多了些起伏。当“辽源”的站名出现时,楚凡感受到的是一种与四平的历史厚重感不同的、更为 务实甚至略带疲惫 的工业城市气息。
辽源,这座因煤而兴,也曾被称为“煤城”的城市,规模不算大,城市面貌带着明显的工业时代烙印,许多建筑显得有些陈旧。空气中似乎还隐约残留着煤炭的微尘,但更多的,是一种 转型期的沉寂与寻找新出路的迫切感。
楚凡在市区找了一家简洁的旅馆住下。安顿好后,他首先去了 辽源矿工墓 (或称“万人坑”)。这里是一段更为沉痛历史的见证。日伪时期,无数中国矿工在此被残酷剥削,悲惨死去。与四平战役的英勇牺牲不同,这里承载的是 殖民统治下的血泪与屈辱。站在那片肃杀的墓地前,看着累累白骨的介绍,楚凡的心情比在四平时更加压抑和悲愤。辽源的历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深重的阴影。
然而,辽源并未沉溺于过去的苦难。第二天,楚凡的探索转向了这座城市一个意想不到的、充满活力的侧面。他听闻辽源有一个响亮的称号—— “中国袜业之乡” 或 “东北袜都” 。他带着好奇,前往了 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
眼前的景象让他颇为惊讶。与想象中传统纺织厂的景象不同,园区内现代化厂房林立,物流车辆穿梭不息。他参观了袜业博物馆(如有)或展示中心,看到了从最初简陋的织袜机到现在智能化生产线的演变。成千上万种款式、花色、功能的袜子在这里被生产出来,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他从一位园区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辽源的袜业,很大程度上是当年煤矿产业衰退后,民间自发寻找出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我们这儿,地下挖不出煤了,就在地上织袜子。” 工作人员的话语里,带着一种转型成功的自豪,也透着一丝创业的艰辛。
这种 从“黑色”到“多彩”,从地下资源到地面产业的转型,给楚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辽源人用织袜的针线,为自己编织了一条新的生存之路。
傍晚,他在辽源的街头寻找本地小吃。他品尝了 酸汤子 (一种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的面条,口感微酸爽滑)和 烤鹌鹑 。这些味道浓郁、风格质朴的食物,与这座务实的小城气质十分契合。
行走在辽源的街头,楚凡能看到老旧的矿区住宅楼,也能看到新建的、与袜业相关的商业广告。这座城市仿佛处于 新旧交替的夹缝之中,一边是沉重的历史与衰退的旧产业,一边是充满韧性的新经济探索。
回到旅馆,他翻开笔记本,画下了矿工墓的肃穆场景,画下了一双双色彩缤纷的袜子,画下了那碗味道独特的酸汤子。
他写道:
“辽源,你以矿工墓的沉痛与袜都的活力,向我展示了一座资源型城市艰难转身的缩影。
地下的‘黑金’带来过繁荣,也带来了苦难;而当资源枯竭,人们并未坐以待毙,转而用双手在地面上织就了‘五彩’的未来。
这里的空气里,既有历史的悲怆,也有织机运转的嗡鸣与创业的渴望。
一碗酸汤子的滋味,如同这座城市的性格,质朴,微酸,却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
辽源,你或许没有四平的壮烈,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但你拥有的这份在困境中求新生的坚韧,同样值得尊敬。
明天,我将继续在辽宁的腹地穿行,走向另一座工业城市——铁岭。”
合上笔记本,窗外辽源的夜晚,灯火不算璀璨,却足够温暖。楚凡感到,他对辽宁的理解,因为辽源这一站,而增添了一份关于转型、民生与底层生命力的深刻观察。他的行囊里,又装入了一份沉甸甸的、关于城市命运与人民智慧的思考。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徒步记录者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