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介绍寒暄,很快就到了第一个对象,独居族叔杨励明家。
兵叔说,明哥今年81岁了,只有一个外嫁姐姐,死去多少年了,外甥最近也走动得少。
她老伴前年去世,没有子嗣,所以一个人过。
远远看到三间土砖瓦房,正中间门口,坐在小板凳上,靠着墙壁打瞌睡的一位老人。
佝偻瘦弱的身体,穿着比较厚的冬衣,头上还戴了顶老式毛帽。
这么多人过来的嘈杂声音,都没让他醒来。
一位婶子走到他身边,大声叫到,“励明大哥,快醒醒,族叔他们来看您了!”
老人睁开眼,定了下神,看到大叔公,虽然年龄这群人里他最大,依然弯下腰,恭敬地喊到,“大叔,您们怎么来了。”
“过来看看你”,大叔公说完,指了指杨志才他们,“志才和他朋友说来看看大家,我来领个路。”
杨志才这才在父亲的介绍下,叫了声“励明叔”。
家里只有两根长凳,几个小竹凳,拿出在屋外放下,不够坐。
杨志才几个这才有机会参观了屋里。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毫不为过。
里间卧室,一张木床,稻草上是草席,一床暗花薄被,竹枕头;旁边一口老木柜,就是全部家具。
堂屋除了神龛、神位,一张小方桌,就是屋角落,堆放的一小堆红薯。
白嫂子先前到隔壁厨房去,说米缸里可能有3斤白米,除了盐,还有点醋、酱油和辣酱,啥也没有。
评判下来:赤贫状态。
他们出来的时候,励明叔正在给大叔公道歉,说上次“清明”会没法过来,主要是10块会费,实在交不出来,愧对祖先。
大叔公安慰他说,没什么。
父亲给了他一份饼干、糖果;蒋蔓从包里数了300,林姐叫住她,从自己包里拿了200出来交给她,示意了下。
蒋蔓知道这时没法拘礼,把钱递给励明叔,
“明叔,我是志才的女朋友,这点钱你先拿着,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去买点好的东西,把身体养好。”
杨励明接过钱,突然向蒋蔓跪了下来,把她吓得不轻。
幸好励兵叔反应快,才把他拉住。“明哥,你这样把小辈都吓着 了,快站起来!”
杨励明站起来,口里依然不断地对林姐、蒋蔓说着“谢谢!”
身边的婶子们也在替明叔,说着各种感谢地话语。
又聊了几句,大家告辞,明叔跟着走了很远,才不舍地被劝回去了。
路上,励兵叔说,“亏得你们今天能来,励明大哥就靠大家接济,生活太苦了。”
“他年龄大,六分地水田送给村里人种,人家一年只秤200斤谷子,给他过生活,那能够吗?!”
说罢,“他天天吃红薯,还是我前几天给送了5斤米,这么大年龄,撑不住的啊!”
大家听了这话,心情都异常沉重,没人说话。
父亲开口介绍下一位是族哥,杨志江家。
刚说出来,几个婶子都七嘴八舌的讲起来了,中心意思是“太可怜了”。
杨志江,今年不过50多岁,当年条件差,35岁才娶了一个,眼睛有毛病的老婆。结婚前两年还能帮着干点农活,
生了女儿后,可能营养不良,他老婆眼睛就瞎了,什么也干不了。
后面又生了二女儿,更是雪上加霜,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他老实本分,农闲在外面帮人干小工,别人12一天,他要10元一天。
主要每当中午,要提前回来给家里人做饭
农村里的人很现实,觉得他太浪费时间,渐渐就没人请他做了。
光在土地里刨食,一家四口日子可想而知有多艰难。
其实杨志才还知道一件事,10年前他读高一的时候,隔壁七叔住院,家里没人。
等几天后从镇上回来时,发现家里粮仓少了,有大约两麻袋的稻谷。经过多方打听,发现就是杨志江晚上过来装走的。
七叔过来给父亲说这个事时,杨志才刚好在家。
记得父亲说,“自家侄子,就靠这点粮食救命了。你家一仓粮食,为什么他只装两袋,那是他还有良心,一家人确实活不下去了,老弟。”
父亲给出的意见是:从此不要提这个事,烂在肚里面。一旦坏名声传出去,就会把人逼死的。
七叔点头走后,大家都选择了遗忘这事。提到名字,他才想起来。
走到杨志江家,以前听说过,现在见到,还是吓了他一下。
说是52岁,初看的话,说60岁都信。
头发已经灰白一片,脸上皱纹非常明显,黝黑,手上老茧厚厚的,标准老农民形象。
听到大叔公他们来了,姓蔡的嫂子熟练地摸了出来,然后热情地邀请一众长辈进屋里坐。
一样的穷困,但屋里面蔡嫂子,还是收拾得相对干净整洁。
读初三和小学五年级的两个女儿,也被叫出来,站在那里恭敬地叫着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