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才想了想说,我们可以这样规定,外嫁女无论生男生女,只要对家族这边做出比较大的贡献。
我们以后再修族谱时,可以在她那页增加个人生平事迹,介绍她及子女对家族的贡献等,也能让她们不要忘了自己的姓氏和心向家族。
大叔公觉得杨志才提的建议好,还说要在族规里增设这个条款,对家族有益。
大叔公说的第三件事,是让杨志才和杨志平想办法,把家族的迁徙路线找出来,现在家谱记载的是湖北孝感黄麻镇出发。
实际上和祖上口口相传的是不一致的,现在的网络还不发达,实在是不知从哪里找。
而祖上传下来的是,从九江府被官府下令迁移,汇集到黄麻镇,然后从不同线路转入中川。
他们这一路实际上是从现在的孝感-随州-襄阳--安康-汉中-广德-新绵,被绑着绳索,串成一串,被官差一路押过来的,历时6个多月才到达的。
小时候听大人说,村里的人走路喜欢手背在背后,就是当初遗留下来的习惯。
想想也是,中川这么大(当时60万平方公里),战乱后全川只有不到50万人口,比“十室九空”的形容还要惨烈,家族迁徙肯定是比较血腥的,哪有正史说的那样简单。
前世,杨志才在大学图书馆就翻阅过详细的资料了。
比如蜀城和中川西北的人,家族有族谱记载的,说到“湖广填中川”,祖上几乎都是从孝感黄麻镇来的。
这个迁移的时间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一个小镇怎么可能迁出几十万人出去?
所以口口相传的反而更真实!
在这里,特别提示的事,所谓的“湖广”,实际上是现在的湖南和湖北两个省,没有广东或广西的事。
真正的迁移路线应该有5条。
杨志才祖上走的是北线,也是最苦的一条线,这条线到汉中后,又分了两条,一条过保宁府(巴中)经顺庆府(南充)到成都府(蜀城),一条就是到龙安府(广德)至绵州(新绵)。
第2条是从孝感黄麻码头出发,经汉江支流入汉江,到荆门后步行到宜昌。
衍生第3条路线,宜昌-奉节-涪陵-重庆(此为川东川南线),2条主线则是宜昌水路至夔州府(奉节)-绥安府(达州)-顺庆府(南充)-潼川府(射洪)-成都府(蜀城),这也是人流最多的一条线。
第四条则是岳州府(岳阳)-酉州(酉阳)-石柱厅(石柱)-忠州(忠县)-重庆府。
第5条线则是江西吉安府(吉安)-贵州安化、思南府(思南县)-正安州(属遵义)-綦江-重庆府。这条线人数不多,但时间跨度却比较长。
预计3、4、5线主要迁移至川东川南,1、2线则集中在川西川北和s蜀城平原,大致也就这么个情况。
杨志才给大家讲了几条路线的情况,又分析了人员分布情况。
又兴高采烈的和方正礼又聊到果园的改造,品种的引进以及梨园的后期建设和管理,不知不觉已经晚上11多了,这才意犹未尽地告别大叔公,洗漱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杨志才7点就起床了,没办法,在乡下,所有人都早起了,他也没法赖床。
今天母亲做的花生稀饭,加上传统的泡椒、子姜炒鸡杂(昨天没用完的),还有香椿炒蛋,吃得杨志才大呼过瘾,还得是母亲这正宗的味道好啊!
饭后,大姐、姐夫先回雷公镇了,两个外甥都在毕业冲刺,昨天就都没让他俩回来,就怕影响学业。
今天吃过午饭都得回校,大姐这么早回去,无非就是想中午搞点好吃的,犒劳她俩儿子,也算是另一种方式的加油鼓劲吧!
所以,无论古今,但凡面对孩子,望子成龙的期望一直都在,不管是贫穷与富贵,还是高尚与卑贱,概莫能外。
由于三哥三嫂今天也要到新绵去,杨志才还得等他们收拾行李衣服,以及和杨思颖说明白离开的原因。
好在只有6岁的侄女虽然心情不佳,但并没有哭闹,她已经明白一点出门挣钱的道理了。
直到大嫂说,5.1会带着她和哥哥杨恒夏一块去新绵玩几天,小侄女脸上的笑容才多起来。
待到杨志才说会带他们去吃新开的麦当劳,两人的神色已经充满向往了。
毕竟,“洋垃圾”现在还没有影儿,人们对新进入华夏的“舶来品”兴趣正浓,都想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尝试着了解它。
吃过午饭,看着三嫂拎着一口大皮箱,还有一个大帆布袋装满的床上用品,杨志才决定直接叫“摩的”到家里过来接人。
幸好,大姐心细,已经掐着点叫来 2辆摩托车,把皮箱绑在摩托车的架子上,告别了父母和大哥一家。
三哥三嫂一辆车,杨志才背着包,中间搂着帆布袋,五人两车直奔永塔汽车站。
现在不是特别长的假期,人员不多,三人把东西放在中巴客车的行李箱里,都有位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