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差,哪里都能找到工作。最后,这件事顺利通过。
最后,杨志才提出设想,如果张远航的消息属实(肯定真实,毕竟自己已经知道答案,就是提前给大家打个预防针)。
那么他本月末各项收入,汇总后资金将接近10万元。
这话一出,他母亲直接就吓了一大跳,大姐、三嫂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他说三件事。1.今年钱再多点,要把家族梨园重新承包下来,年限长点。
到时让大姐夫,联系县农业局的相关人员重新引进品种,进行培育规划。
主要目的是,把家族梨园的名头恢复起来。
2.这波钱挣到,说明张远航消息靠谱,那么最迟六月份,要买1-2个出租车灯和出租车,由三哥一家经营。
在城里租套房子,杨志才搬过来和他们一起住,三嫂去做饭。
两兄弟负责挣钱,三哥挣的钱,大部分上交母亲管理。
将来有条件的话,把杨思颖,也转到城里读书,城里教育条件好,对她将来有利。
3,作为族长一脉,今年清明由父亲牵头,组织“清明会”(就是族人聚在一起祭祖和吃个团圆饭,加强族人凝聚力的活动)。
清明时,由杨志才出资5000元,以他父亲的名义捐给宗亲会,重修族谱。
这是杨励广毕生的愿望之二,杨志才现在有条件,肯定帮他实现。
族谱已经50多年没重修了,势在必行。这个计划月底钱到手,由父亲提出来。
大家讨论 ,一致觉得可以,一步步实行,完全没问题。
随后三嫂还提出,清明的时候来决定,三哥什么时候学开车的事,拿证是需要时间的,大家又共同建言献策。
同时也在憧憬着,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家庭会议,就在这样轻松团结的氛围中结束了。
第二天早上,吃过饭,大姐赶回雷公镇。2号逢集,今天生意会比平时好,也很忙碌,她不能缺席。
杨志才先和侄儿杨恒夏,聊了会儿学习,才从母亲手中接过一瓶麦乳精(当时农村最时髦的礼品),和一封饼干。
出门右转,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座只有三间房子的建筑前。
这里住着一位独居老人,号称“家族历史活化石”的大叔公:杨为知。
大叔公,现在70多岁,身体硬朗。
他从小生长在蜀城的,和杨志才同宗不同房。
他的爷爷在清末的时候去到蜀城,从伙计做起,最后自己开染坊发家,并在蜀城置办了家业。
到大叔公出生(约1920年后)后的几年,他父亲已经把染坊,发展成为蜀城最早的织布厂,算是杨氏一族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人。
可是好景不长,20世纪30年代,中川军阀混战,加上海外“舶来品”的洋布匹廉价冲击。
大叔公家的生意,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一蹶不振,最终倒闭。
大叔公的爷爷因此,气急攻心而死。
他的父母变卖家产,把刚读初中的他 送回老家祖宅。
留了点钱,然后说要到,上海松江那边东山再起。
起初隔一段时间还有书信,不到一年就音讯全无。
杨志才长大后分析,作为“淞沪会战”的主战场,两位先辈,很可能死于战乱中了。
作为曾经的少爷,大叔公回到乡下。啥事不能干,啥事也干不了。
一个半大孩子,无依无靠,只能在凄风冷雨中慢慢长大。
可能受不了家道中落的打击,也可能自视过高,杨志才的太爷爷,曾经热心为他张罗婚事,都被拒绝。
后来解放了,经历了动乱年代,大叔公就成了计划生育的典范。
不结婚,更不生育,活脱脱的为华夏的人口抑制政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叔公读过书,也在省城生活过,属于百泉村的顶流人士。
他家里的族谱最好、最全,所以对家族的了解也是最多,配得上“活化石”的荣誉称号。
小时候,特别是夏天的午后,大家最爱在,竹林的林荫下歇凉,还带上板凳。
因为听他讲蜀城的奇闻轶事,或转述,茶馆的说书先生讲的评书故事,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永远是一件令人津津乐道的事。
对于年幼的杨志才来说,这些故事无异于给他小心坎里,种下了一颗名叫“文化”的种子。
大叔公刚好在家,听着杨志才叫他,眼睛里露出了慈爱的目光。
对于杨志才送过来的礼物,也没有忸怩的拒绝,而是大方的收下来。
然后让他坐下来,详细地询问了工作情况(当然辞职的事不能说)。
他给出了杨志才的意见:主打的是遇事要沉稳,不要急功近利,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三板斧”。
杨志才没有任何不满,看着房间依然的整洁,码得整整齐齐的柴捆,还有一尘不染的对襟布衣。
还是原汁原味的“大叔公”啊,一点没变!
随后俩爷孙就芝麻绿豆的事情,又展开了 讨论,不知不觉的就过了2小时。
其实杨志才知道,大叔公并不缺话搭子,年龄大了,他缺的是小辈的陪伴!
告别大叔公,回来差不多中午了,简单的吃过中午饭。
杨志才偷偷给父亲,拿了200块钱,让他买烟抽,毕竟他人头熟,费烟。
给母亲也拿了200块,开始坚决不收。
杨志才一句话,
“你不给你孙儿孙女买糖吃吗?”
母亲就不坚持了,侄儿侄女聪明懂事又听话,做奶奶的确实应该,买点好吃的惯着他们。
杨志才让三哥骑车送他到雷公镇,他哥杨志平载着杨恒夏,大嫂独自骑一辆车,五人结伴到了大姐家。
两个外甥方林在灵川读高三,本周没回来。
方扬在永塔读初三,中午饭后就和同学一块去学校了。
没见着,这时已经不忙,和姐夫方正礼和大姐聊了会儿天,看看时间不早了,大姐叫了个“摩的”送他到永塔。
告别姐夫和哥嫂,提前20分钟赶到车站,上了到新绵的末班车。
同样历经2小时的颠簸,回到城里。
喜欢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