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才在区初中的学习乏善可陈,初一初二基本就是前10名以内的成绩.
初三开始,全国以电影《少林寺》为引子,掀起了功夫热。
加上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开始在校园流行。
你说,男孩,当时,谁心中没有一个武侠梦呢!
于是杨志才开始了追小说,平淡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记得看《射雕英雄传》的时候,还是手抄本。
大家睡熟的时候,他偷偷遛出寝室,就着微黄的学校路灯,看得津津有味,冬夜寒冷, 即使瑟瑟发抖,也无所畏惧。
就这样一本接一本,晚上熬夜看,白天上课打瞌睡。
后面更和几个爱练武的同学,一块扎马步,练习武术套路,对练,器械--主要是棍法,其他的,想练,没那个条件,资金实力不允许。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还没练完,相当于现在“网瘾少年”的杨志才毕业了。
数学、物理、化学几乎没学,奇迹当然不可能有,高中没考上。
三月中的时候,大哥骑着自行车送杨志才去读书,临分别的时候,给他3块钱,嘱咐他好好学习,就骑车到隔壁红旗乡初中上班去了。
看着哥哥离去的背影,杨志才猛然醒悟,不禁枉然大哭。
但是,回不去了,努力两周,感觉丢的东西太多,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少年最终放弃了努力。
其实很多成绩差的学生都是这样,开始一点点不懂,没在意,等问题积少成多的时候,如果没人指点,自己又没有自学天赋,基本上这科就慢慢废了。
多上几科,加上小孩子没有超强的耐心和毅力,学业那就废了。
这和智力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典型的因噎废食,这个不接受任何反驳。
杨志才回到家里,已经在计划到哪里去做学徒,或者等两年长高长大点,可以去当兵。
毕竟锻炼了快一年,身体壮多了,眼睛没有问题,近视基本上是不可能近视的。
不像现在的小孩,近视率高达百分之六七十。
当时农村的孩子,没有出门打工一说,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学手艺,要么走当兵提干的路子。
选项非常清晰,哪有后世眼花缭乱的干扰项。
杨志才很幸运,在大哥的运作下(实际上就是找了同学关系),不够成绩的他居然以吊车尾的成绩走后门读上了高中!
刚开始一个多月,因为不懂的太多,尤其高中的英语、物理、化学、数学等,他根本就听不明白,一度有想私自回家的打算。
但不久的两件事,彻底改变了他。
其一是国庆节回家,大哥杨志平的一番话。
大哥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志才,你知道我们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问过这样的问题 ,也没有任何人解答过这样的问题。仿佛问题直达灵魂,
杨志才喃喃的低语,“是啊,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杨志平说:“我为什么能走大学,而报师范学院,知道为什么吗?”
杨志才摇摇头“不知道,哥”。
“ 因为我们这里太穷,太偏僻;你学了地理,知道中国之大,世界之大,只有通过读书,先脱掉农民的这身皮,我们才能见到更大的世界”
“否则,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在地里打转,周而复始,永远都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
大哥接着说 , ”只有读书,考出去,才能改变我们祖祖辈辈农民的身份!”
杨志平的话,就像大吕黄钟,一下敲碎了杨志才心中的迷雾枷锁。
让他的认识一下清晰起来,无数个声音从四面八方齐齐涌来:你要好好读书,它能改变命运!...
第二件事是 国庆后上课的一周,杨志才一直在思索如何能提高自己的成绩,也想出了方法。
这周六回家(现在读书只放周日一天),骑着大哥淘汰了的峨眉牌26自行车,后面架子上挂着父亲编织的装米菜的小背篓,再捆上下周要换更厚的薄被子 ,走。
学校离家大约7、8公里,有5公里是碎石路,骑车也很顺利,毕竟路上往来的机动车也不多。
从雷公乡到百泉村这段路,两三公里全是黄泥路--这时还没有村村通工程。
天有不测风云,刚进土路不久,突然下起瓢泼大雨,10月份很少见的。
虽然提前预判了下雨,加快了骑车的速度,但是回家路上,丘陵地区上下坡不少,最终到了村小学的时候,大雨来了。
已经是落汤鸡了,杨志才还是犯了一个经验主义错误。
他居然不冒雨推车走最后的3里路,而是停下来避雨,一个多小时后,雨停了,天也快黑了。
经过大雨的充分洗涮,路面湿滑又泥泞。
薄被子吸足雨水后一下有20多斤重,推着重车,走不到20米远,轮胎壳里便被黄泥堵满,这样反反复复不知多少次。
天黑定下来,四面没有任何灯光,离村子还有1里多路,全是湿漉漉的,又冷又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