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神州,蓉城 - 2031年10月2日,清晨)
清晨七点半,28岁的物理学博士生张睿在自己位于蓉城的家中醒来。
阳光透过亚麻材质的窗帘,在房间里投下温暖柔和的光斑。
这套房子位于一栋不算新但维护良好的居民楼里,是他大学时代后期和父亲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与父亲在七年前那个夏天,做出重要决定的地方。
他坐在餐桌前,吃着用基地自产麦片和本地鲜奶冲泡的简易早餐,思绪不由得飘回了2025年的七月。
那时,新纪元开启已近两年,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父亲,当时51岁,在他毕业那个暑假回家的长谈中,提出了一个让他有些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
“睿睿,爸想回老家了。”父亲当时抿着一杯茶,语气平和却坚定,“城里这套房子留给你。你现在在华清读物理,前途远大,以后用得上。”
父亲口中的老家,是距离蓉城百余公里外的一个小乡镇,那里还住着年迈的祖母。
新纪元带来的变革之一,便是基于炼心和全新社会信用体系对旧有债务关系的清理与重构,其中就包括大规模的个人住房按揭债务注销。
这使得许多像父亲这样被多年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的人,骤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务自由和选择权。
“我也不想再像以前那样,为了点工资没日没夜地奔波了。”
父亲笑了笑,眼神中有一种卸下重担后的轻松,“城里……节奏太快,不适合我现在的想法。回去陪陪你奶奶,用剩下的信用点把老房子翻修一下,种种树,钓钓鱼,清净两年再说。我也会继续练练那个‘炼心法’,听说对身体有好处的。”
张睿记得自己当时并没有反对,他理解父亲的选择。
在这个物质不再成为绝对枷锁的时代,追求内心的安宁和陪伴家人,似乎成了更值得投入的事情。他支持父亲回去,也接受了这套承载了他们纪念记忆的房子。
六年过去了。
如今的张睿,已然不是当年那个刚刚本科毕业的青涩少年。
得益于持续不断的修行,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深耕,即将取得博士学位,自身的“愿力九炼法”也已达至九重后期的境界。
识海中的“心晶”稳固而明亮,让他的思维愈发清晰、专注。
甚至在突破到七重初期时,听从了研究所里一位兼修锻体的前辈建议,每天也会抽出固定时间进行“业力九锻法”的练习,如今也达到了锻体五重初期的水平,身体素质远超寻常博士生,精力充沛。
手腕上的个人终端轻微震动,是全息投影来电。他随手接通,一位同样穿着研究所常服的虚拟人影出现在餐桌旁,是他在京都高能物理所的同事。
“睿哥,早啊!数据模型跑得怎么样了?我这边的探测器校准遇到点小麻烦,回头把参数发你帮我看下?”
同事的声音清晰无比,毫无延迟或杂音,仿佛就坐在身边。
“早,没问题。模型初步结果出来了,比预期更接近‘女娲Ⅲ型’芯片的模拟极限,晚点发你。”张睿一边吃一边回应。
他不由得想起这覆盖全球乃至地月火三球的量子通信网络。
大概在2024年下半年,神州内部就已经率先建成了大型量子通信骨干网,那时的量子通讯、基于“璇玑”和后续“盘古”系列的自组装芯片以及在其之上研发、以及高精度量子传感技术就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
后来,随着2026年GGA(全球治理联盟)的成立,神州向全球分享了部分关键技术,不仅迅速建成了覆盖全球的量子通讯网络,还将月球基地和火星上的几大基地也无缝接入了这个网络。
遍布近地轨道、拉格朗日点以及地火之间的量子中继器,如同无形的灯塔和驿站,确保了信息在不同星球间以尽可能小的延迟(尽管星际距离导致的延迟依然存在)安全、稳定地传递。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甚至可以说是“太阳系村”。
这背后,是算力与底层硬件技术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性跨越。
最初的“盘古?型”自生长芯片,其理念堪称颠覆——利用特殊的拓扑绝缘体材料,在人为创造的共振涡旋场的精妙引导下,材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能在原子层面自行“生长”出预先设计的复杂集成电路结构,完全绕过了传统光刻技术的限制,实现了密度和能效比的指数级提升。
而在此基础上,结合日益成熟的量子理论与实验技术,真正的突破诞生了——女娲量子芯片。如果说“盘古”是让芯片“自我生长”,那么“女娲”则是致力于在微观尺度“编织量子比特”,赋予算力创造与演化之力。
女娲Ⅰ型:实现了对数百个量子比特的稳定囚禁和初步逻辑门操作,是真正意义上可编程、可扩展的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标志着人类算力正式迈入“量子时代”的门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逆命菩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逆命菩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