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长安开科 龙虎榜出
七月十五,天刚蒙蒙亮,长安国子监外已是人头攒动。三千余名文科考生身着统一发放的素色考服,手持笔墨砚台,在禁军的引导下依次入场。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儒,有弱冠之年的少年,有来自关中的学子,也有千里迢迢从江南、巴蜀赶来的读书人,脸上都带着紧张与憧憬。
国子监内,五百间考棚整齐排列,每间棚前都站着两名监考官,皆是从各部挑选出的清正官员。刘伯温与王允并肩站在监考官的高台上,目光扫过入场的考生,神色肃穆。
“刘大人,陛下此举,倒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王允捋着胡须,语气复杂,“只是不知这些寒门子弟,能否担起治国之责。”
刘伯温淡淡一笑:“王大人过虑了。英雄不问出处,有真才实学的,未必只有世家子弟。今日且看他们笔下文章,便知陛下的远见了。”
辰时三刻,随着一声铜锣响,考试正式开始。早已等候在考棚外的吏员们手捧试卷,依次分发。考生们接过试卷,只见上面的字迹清晰工整——这是三个时辰前,刘进在养心殿亲自拟定题目后,由被严密看管的匠人连夜赶印而成,纸张边缘还带着淡淡的油墨香,绝无舞弊可能。
此次文考题目只有三道:一为《论治乱之道》,二为《民生策》,三为《边防议》,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实务之题,而非空谈经义。不少考生初看题目时面露难色,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腐儒更是额头冒汗,但真正有经世济民之才的,却眼中发亮,提笔便写。
考棚内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考生们或紧锁眉头、或奋笔疾书的脸上,映出他们对未来的渴望。
刘进虽未亲临考场,却在养心殿内批阅着奏折,偶尔望向国子监的方向,嘴角带着一丝期待。他知道,这场考试不仅是为朝廷选才,更是在打破千百年来的阶层壁垒,为这个时代注入新的活力。
三个时辰的考试转瞬即逝,铜锣再次敲响时,考生们纷纷放下笔,在吏员的引导下有序退场。有人面带自信,有人唉声叹气,国子监外等候的亲友们涌上前,七嘴八舌地询问考情,一时间人声鼎沸。考题不多,因此时间也用的不多。
与文科考场的安静不同,长安城外的校场上,武科考试正进行得热火朝天。一千八百余名武士身着劲装,摩拳擦掌,等待着检验。校场四周搭起了看台,不少百姓闻讯赶来围观,欢呼声此起彼伏。
武考第一项,考的是力气、箭法与耐力。
力气测试用的是特制的石锁,从三百斤到八百斤不等,能举起三百斤者便算合格。只见一名身材魁梧的汉子大步上前,双手抱住六百斤的石锁,大喝一声,竟将石锁举过头顶,引得看台上一片叫好。他身后,又有一名少年上前,虽身形单薄,却稳稳举起了五百斤石锁,正是从青州赶来的太史慈。
箭法测试设在百步之外,靶心只有碗口大小。太史慈再次登场,弯弓搭箭,连射三箭,箭箭正中靶心,引来满堂喝彩;来自益州的张任也不甘示弱,他采用连珠箭法,五箭齐发,虽有一箭稍偏,却也稳稳命中靶圈。
耐力测试则是绕城跑十里,不少体力不支者中途退出,但更多人咬牙坚持,跑到终点时虽气喘吁吁,眼神却依旧坚定。
“陛下有旨,”监考官高声宣布,“武考第一轮不淘汰,凡参与考核者,皆可进入第二轮!”
武士们闻言皆是一震。他们中不少人擅长军阵谋略,却不精武艺,本以为会在此轮被刷下,没想到竟能继续参与,心中对刘进的体谅更是感激。
武考比文考繁琐得多,光是第一轮便持续了整整三天。待力气、箭法、耐力三项测试全部结束,第三天的夕阳已染红了校场的天空。
文考结束后的第三天,成绩张榜公布。国子监外的公告栏前挤满了人,当看到通过第一轮的名单只有一千余人时,不少落榜者黯然神伤,却也只能接受现实。
“陛下有令,”吏员高声宣读,“文考第二轮在五日后开始,凡是通过者,皆授予官职;第三轮仅定名次,不影响授官!”
这道旨意让剩下的考生精神一振——只要闯过第二轮,便能为官,这无疑给了他们更大的动力。
第二轮文考依旧由刘进亲自出题,题目更为具体,如《如何安抚流民》《论盐铁专营之利弊》等,皆是治理地方的实务。考生们奋笔疾书,将自己的见解尽数写在卷上。
又过三日,第二轮结果公布,只剩下七百五十二人。这些人虽未必是经义最精深的,却是最懂实务、有真才实干的,正是刘进急需的基层官吏。
与此同时,武考第二轮也在紧张进行。这一轮考的是军阵推演与兵法策论,要求考生在沙盘上模拟攻防,或是针对给定的战事撰写策论。
张任在军阵推演中表现出色,他布下的“八门金锁阵”精妙异常,连监考官中的李靖都点头称赞;高顺则在策论中提出“陷阵营”的构想,主张精选士兵,强化训练,打造一支能攻善守的精锐,其见解独到,引得众人侧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