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坡村的甜瓜季已近尾声,田埂上还残留着最后一批采摘后的瓜藤,枯黄的藤蔓打着卷儿趴在地上,混着熟透后掉落的烂瓜瓤,散发出发酵的酸甜气。
但村东头的土坡上,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晨光刚漫过老槐树的枝丫,带着露水湿气的风就卷着铁锹铲土的闷响,撞碎在刚立起的钢管支架上,新木材的清香混着湿润泥土的腥气,在空气里酿出一股新生的味道。
黄普踩着沾泥的胶鞋,浅灰色劳保服的后背已经洇出一片不规则的汗渍,防水围裙的下摆蹭到裤腿上,粘了层薄薄的湿土,边缘的褶皱里还嵌着去年收瓜时沾上的瓜汁印记。
他抬手把草编帽往头顶推了推,帽檐下的眼睛亮得很,正盯着技术员手里的卷尺,手指在膝盖上默默比划着:“李哥,棚高三米二,南北走向,通风口留四十公分在棚顶两侧,没错吧?”
“黄社长记的比我还清楚。”农业技术员李斌蹲在地上,手里的记号笔在钢管上画了个清晰的横线,他的劳保服袖口卷到小臂,露出沾着褐色基质颗粒的橡胶手套,指关节处还蹭了块新泥,“这高度既能保证正午的太阳不直晒种苗,又能让空气形成对流,咱们搞标准化育苗,第一步就是把‘房子’盖对——你看这钢管间距,必须是一米二,多一公分少一公分都影响承重,遇上大风天容易塌。”
话音刚落,旁边传来“咚”的一声闷响,阿军扛着一根粗壮的木梁走过来,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草编帽的帽檐上滚成小球,又顺着帽檐滑落到劳保服的领口。他没法说话,只是对着黄普和李斌比划了个“OK”的手势,放下木梁时特意往旁边挪了挪,精准避开了刚画好的记号线,动作稳得像秤砣。
黄普拍了拍他的肩膀,手套上的泥土蹭到阿军的后背,形成两个对称的手印:“阿军,歇会儿?这木梁沉,别累着,后面还有的是活。”
阿军摇摇头,从口袋里掏出块皱巴巴的蓝白格子毛巾擦了擦汗,又指了指远处正在平整土地的村民,意思是大家都在忙,他不能歇。
接着他弯腰捡起地上的水平仪,走到刚搭好的支架旁,眼睛凑到仪器前仔细看了看,又冲着黄普摇了摇头,伸手把支架底部的垫块往里挪了挪——原来刚才村民搭的时候,支架稍微有点倾斜,旁人都没注意,唯独他一眼就看出来了。
黄普看着他憨厚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你啊,就是太实在,眼里容不得半点偏差。咱们合作社能走到今天,多亏了你这股子闷头干的劲儿。”
工地上渐渐热闹起来,十几个村民穿着统一的浅灰色劳保服,有的搭支架,有的拉塑料薄膜,有的调试灌溉用的水管。
铁锹铲土的闷响、木材拼接的脆响、水管试水的哗哗声,混着村民们的谈笑声,在晨光里织成一张鲜活的网。
王婶拉着塑料薄膜时太用力,脚下一滑差点摔倒,幸好旁边的刘大叔眼疾手快扶了她一把,结果两人都蹭了一身泥,王婶拍着大腿笑:“这薄膜比我家孙子还调皮,差点让我摔个屁股墩!”
“你可小心点,”刘大叔打趣道,“这薄膜是进口的,抗风抗雨,就是有点滑,摔着你事小,刮破了薄膜事大——黄社长说了,这玩意儿贵着呢,咱们可得爱惜。”
黄普听见了,笑着喊道:“没事王婶,人没事就好,薄膜结实着呢!实在不行咱们再换,育苗棚的质量不能打折扣。”
他心里清楚,这育苗基地是合作社拿出大半积蓄建的,土坡村的甜瓜虽然今年卖得不错,但采摘后期不少村民的瓜田出现了问题:有的瓜藤得了病斑,有的果实储存时容易腐烂,还有的因为土壤板结,下一季的种植都成了难题。
他早就琢磨着,要想让合作社长久发展,不能只靠一时的好收成,必须从源头抓起,建个标准化育苗棚,培育优质种苗,再配上科学的田间管理,才能让村民们年年都有稳定收入。
“黄普这小子,还真把育苗棚建起来了。”不远处的土坡上,黄二虎背着手站在那里,同样是浅灰色劳保服,却被他穿得歪歪扭扭,防水围裙系得松松垮垮,草编帽斜扣在头上,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一双满是嫉妒的眼睛。
他脚下的泥土被碾得乱七八糟,旁边就是他自家的瓜田,地里的瓜藤早就枯黄,零星挂着几个小得可怜的甜瓜,表皮皱巴巴的,一看就是产量不好。
去年黄普种甜瓜赚了钱,他因为不懂技术,浇水太多导致土壤板结,甜瓜又小又涩,根本卖不上价。看着合作社的甜瓜一车车拉出去,村民们个个笑开了花,他心里像揣了只刺猬,扎得难受。如今黄普又搞起了什么标准化育苗,听说是能提高产量还能抗病,这让他更坐不住了,特意绕到村东头来看热闹,越看心里越不平衡。
“不就是种个瓜吗?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我就不信他能比我种得好多少。”黄二虎撇着嘴,嘴里啧啧有声,“去年那是他运气好,遇上好行情,今年有这育苗棚又怎么样?还不是得靠天吃饭?”他一边说,一边往工地方向挪了几步,眼睛滴溜溜转,想找点茬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失业返乡,把农田种成聚宝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失业返乡,把农田种成聚宝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