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驶离喧嚣混乱的北京站,如同一条船从奔腾汹涌的入海口,缓缓驶入了一条相对平静的河道。窗外的景致开始发生变化,摩天大楼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愈发浓密的林荫和更具历史感的低矮建筑。车内的嘈杂也渐渐平息,新生们大多和陈默一样,将脸贴在车窗上,带着憧憬与好奇,打量着这座即将承载他们最美好年华的学术圣殿。
当大巴车拐过一个弯,一片与外面都市截然不同的天地豁然出现在眼前时,不知是谁低呼了一声:“到了!”
一种庄重而宁静的气息,仿佛透过车窗玻璃,无声地浸润而来。
车停稳在门口。陈默背好行囊,手提木盒,随着人流走下汽车。双脚真正踏上燕园土地的那一刻,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混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从脚底缓缓升起,涌遍全身。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飞檐斗拱、朱漆彩绘、气势恢宏的西门。它不像北京站那样庞大而令人窒息,却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庄严。
厚重的门楣,精致的彩画,悬挂着的巨大匾额,无不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重量。这与他在山西考察时见过的古建筑一脉相承,但又分明不同——这里没有寺庙的香火气,没有宫殿的森严感,流动在空气中的,是一种自由而醇厚的“文气”。学子们穿梭其间,脸上带着蓬勃的朝气,与古建筑的沉静相得益彰。
他站在门前,仰头看了许久。这就是无数次在梦中、在长辈的期望里出现的地方。爷爷知道他要来这里念书时,沉默地抽了一袋烟,最后只说:“念书是好事,别读傻了,功夫别落下。”赵老则抚掌大笑:“好!燕园!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故事。你去,正合适!”此刻,他站在了故事的入口。
穿过门洞,仿佛穿过了一道时空之门。门外的车马喧嚣瞬间被隔绝,或者说,被一种更强大的场域所吸纳、转化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笔直的林荫道,两侧的古槐枝叶参天,投下大片大片的浓荫。八月的阳光透过繁密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陆离的光点,随风轻轻晃动。空气变得清新湿润,带着泥土、青草和古老书籍混合的特殊气息。
他随着指示牌和迎新的人群,缓缓向内走去。
路的尽头,视野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水面,如同巨大的翡翠,静静地镶嵌在校园的中心。湖光塔影——这便是无数次在明信片、在纪录片中看到的,北大的灵魂所在:未名湖与博雅塔。
此刻,夕阳西斜,金色的余晖洒满湖面,波光粼粼,如同揉碎了一湖的金箔。博雅塔俊秀的身影倒映在水中,随着微波轻轻摇曳,真实与倒影虚实相生,静谧而和谐。湖岸垂柳依依,随风轻拂水面,撩起圈圈涟漪。有学生坐在湖边的长椅上读书,有白发教授沿着湖岸慢行沉思,还有几只不怕人的水鸟在岸边悠闲地理着羽毛。
此情此景,让陈默的心瞬间静了下来。之前在北京站和路上积攒的燥热、不安与眩晕感,在这一池碧水、一座古塔面前,被涤荡得干干净净。他不由自主地走到湖边,找了一块干净的石头坐下,将行囊放在脚边。
这里的气息,与他成长的陈家沟后山,竟是异曲同工。山有山的沉稳,水有水的灵动,但那种能让心灵沉静下来的力量,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陈家沟的静是纯粹的自然的静,而这里的静,是一种被无数智慧浸润过的、充满人文气息的静。仿佛每一缕风,都曾翻动过大师的书页;每一道水波,都曾映照过哲人的沉思。
他闭上眼睛,深深呼吸。空气中,似乎真的能嗅到那穿越时空的书香墨韵。他想起了录取通知书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此刻,这八个字不再是冰冷的铅字,而是化作了眼前的湖光塔影,化作了这弥漫在空气中的自由与厚重。
“这就是我未来四年要生活的地方了……”他心中默念,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油然而生。
休息片刻,他重新背起行囊,开始寻找自己所在的宿舍楼。燕园很大,道路蜿蜒曲折,移步换景。他看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青砖灰瓦,爬满了绿色的藤蔓,有着拱形的窗棂和精致的雕饰,与他在家乡和山西看到的纯粹中式建筑不同,别有一番风韵。这些建筑沉默地矗立着,像一位位饱学的长者,历经风雨,睿智而安详。
偶尔,他会路过一些敞开着门的教室,听到里面传来的讲课声或辩论声。那声音抑扬顿挫,充满了思想的张力,让他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心生向往。路上遇到的学生,有的行色匆匆,腋下夹着厚厚的书本;有的三三两两,激烈地讨论着什么话题;有的则像他一样,是新生模样,带着好奇与懵懂,四处张望。
这种无处不在的、浓郁的学术氛围,是他在高中校园里从未感受过的。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鼓励思考,鼓励探索,鼓励发出自己的声音。
按照路牌指示,他来到了自己的宿舍楼——一栋同样有着岁月痕迹的老楼。楼道里有些昏暗,弥漫着男生宿舍特有的、混合了汗水、洗衣粉和旧书卷的味道。找到自己的房间号,门虚掩着,他轻轻推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京华墨韵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京华墨韵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