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是标准的四人间,上下铺,已经有两个室友先到了。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材瘦高,正坐在书桌前,一丝不苟地整理着满满一书架的书,神情专注,仿佛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仪式。他看到陈默进来,抬起头,推了推眼镜,露出一个略显拘谨但友好的笑容:“你好,我叫李哲,哲学系的。”
另一个则是个胖乎乎的男生,正满头大汗地试图把一个大箱子塞到床底下,见到陈默,立刻直起腰,抹了把汗,热情地伸出手:“嗨!可算又来一个!我叫王建国,历史系的!哥们儿你哪个系的?力气咋样?帮把手呗?”他的嗓门洪亮,带着一股北方人特有的爽朗和自来熟。
陈默忍不住笑了,放下行李,上前帮忙:“我叫陈默,古典文献学。我来试试。”他运用了一点巧劲,很轻松地就把箱子推了进去。
“哇!可以啊陈默!练过?”王建国拍着他的肩膀,啧啧称奇。
“乡下孩子,干过农活。”陈默笑了笑,没有多说。他看着这间略显拥挤,但即将充满青春与故事的房间,看着两位性格迥异但都友善的室友,心中最后一点离乡的孤独感也消散了。这就是他未来几年的“家”了。
安顿好床铺,简单洗漱后,夜幕已经降临。王建国嚷嚷着饿坏了,拉着李哲和陈默一起去食堂。
北大的食堂,又是另一番天地。宽敞明亮,人声鼎沸,各种食物的香气混杂在一起。窗口排着长队,天南地北的口音交汇,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陈默打了一份简单的饭菜,味道说不上多么惊艳,但分量实在,透着一种踏实。
吃完饭,王建国提议在校园里逛逛,熟悉环境。李哲虽然嘴上说着“还有书没整理完”,但也没有拒绝。三人便踏着月色,在燕园里漫无目的地散步。
夜晚的燕园,比白天更添了几分神秘与静谧。路灯在树影间投下昏黄的光晕,远处的博雅塔亮起了灯,像一支巨大的灯塔,守护着这片知识的海洋。图书馆灯火通明,巨大的玻璃窗后,是无数伏案苦读的身影,构成一幅令人肃然起敬的剪影。未名湖在夜色中显得更加深邃,月光洒在湖面上,碎银一般,偶尔传来几声蛙鸣,更显幽静。
他们走过静园草坪,看到有学生围坐在一起,弹着吉他,轻声歌唱;路过一间通宵自习室,里面安静得只剩下翻书和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也误入过一片幽暗的小树林,只有情侣依偎的窃窃私语和夏虫的鸣叫。
这一切,都让陈默感到新奇而充实。这里既有象牙塔的宁静与崇高,也有青春年华的活泼与热烈。它包容一切,孕育一切。
回到宿舍,躺在尚有些陌生的硬板床上,陈默久久无法入睡。白天的种种印象,如同走马灯般在脑海中回放:宏伟的古都,喧嚣的车站,静谧的未名湖,厚重的博雅塔,热情的室友,灯火通明的图书馆,月下的歌声与书声……
这一切,交织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而他已经身处画中。
他从枕边摸出那个装着刻刀的木盒,轻轻打开。在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弱月光下,一套精钢刻刀静静地躺在绒布上,闪烁着幽冷而坚实的光芒。这是赵老的赠礼,是技艺的传承,也是故乡的印记。
他将木盒合上,紧紧抱在胸前,仿佛从中汲取着力量。
燕园,给了他一个宏大而深邃的初印象。这里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广阔舞台。他的太极拳,他的雕刻技艺,他所学的古典文献,他来自青山的质朴与坚韧,都将在这里,与这座百年学府的底蕴发生碰撞与融合。
未来的路,在这一天,真正开始了。
窗外,传来未名湖畔最后的几声蛙鸣,悠长,宁静,预示着下一个充满希望的黎明。
喜欢京华墨韵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京华墨韵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