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脸上露出了极为欣慰的笑容:“孺子可教也!你能将拳理用于雕艺,这悟性,难得!”他当即示范起来,手腕极其放松,用那圆钝的锉刀,沿着石僵天然的纹理和裂缝,施加一种均匀而持续的、略带旋转的柔劲,如同抚摩,而非凿击。说来也奇,那坚硬的石僵,在这等“柔和”的攻势下,竟真的开始一点点地剥落,露出里面温润的玉质,而玉体本身,毫发无伤。
陈默看得心驰神动。他接过工具,模仿着赵老的发力方式,将站桩练就的沉静与对柔劲的初步理解,贯注于腕指之间。他不再追求一刀见效,而是极富耐心地,与那坚硬的石僵“沟通”,寻找它内在的节奏与突破口。
这个过程极其缓慢,需要无比的专注与耐心。但陈默沉浸其中,感受着那种以柔克刚、以韧破坚的奇妙体验。他隐约感觉到,雕刻之道与太极之道,在这“柔”字上,完美地交融了。
傍晚回家,路过村口打谷场,恰逢铁柱和几个半大少年在玩耍。铁柱看见陈默,又想起上次“吃亏”的经历,有些不服气地跑过来:“陈默,再来比比力气!我最近可没少练!”
若是以前,陈默或许会下意识地调动暗劲,让对方知难而退。但今天,他看着铁柱莽撞冲来的身影,心中一动,忽然想起了那根迎春枝条。
他不格不挡,也不硬抗,只是在铁柱拳头及身的瞬间,腰胯微转,身形如水般向后微微一“含”,同时手臂画出一个极小的圆弧,轻轻搭在铁柱的手腕上,顺着其前冲的力道,向旁一引一带。
铁柱只觉得自己的全力一击,如同打在了空处,所有的力道都被引偏,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踉跄冲去,足足冲出去五六步才勉强站稳,满脸的愕然与不解。
陈默却依然站在原地,气息平稳,仿佛未曾动过一般。他心中涌起一股明悟的喜悦——他刚才几乎没有用力,只是“顺势”而为,便轻松化解了远胜于他的冲力。这,不就是“以柔克刚”的初步体现吗?
“不算不算!你耍诈!”铁柱嚷嚷着,却掩饰不住眼中的困惑与一丝佩服。
陈默笑了笑,没有解释。有些道理,需要自己去体会。
夜里,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方知,‘柔’非软弱,乃是一种更深沉的力量。如藤绕树,如水穿石,不与之争锋,而终能制胜。爷爷以枝条点醒我,赵爷爷以解玉印证我,铁柱以莽撞成全我。刚劲易发,柔劲难求。往后练拳习艺,当时时揣摩这‘柔’中三昧,直至刚柔相济,阴阳调和。”
他放下笔,感觉心中那片因初得暗劲而产生的迷雾,似乎被一阵清风吹散了许多。前路依旧漫长,但方向,已愈发清晰。领悟“以柔克刚”,让他真正向着太极拳的堂奥,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喜欢京华墨韵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京华墨韵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