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000级碳纤维技术的突破,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国际材料界掀起巨大波澜。千湖市这座中国内陆城市,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材料巨头关注的焦点。
产业化启动仪式后的第二周,李鸣风正在主持召开试验区工作会议,秘书匆匆走进来,递上一份紧急文件。这是外交部通过省外办转来的通报:某西方大国商务部宣布对千湖碳纤维产业园实施“实体清单”制裁,理由是“涉嫌窃取知识产权和威胁国家安全”。
会议室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明白“实体清单”意味着什么——从芯片到设备,从软件到技术服务,几乎所有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都将对产业园断供。
“终于来了。”李鸣风反而显得异常平静,“这说明我们的技术真的打到了他们的痛处。”
会后,李鸣风立即向省委和国家相关部委汇报情况,同时启动应急预案。他深知,这场国际风波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次证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机遇。
果不其然,制裁消息公布后,国际媒体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千湖试验区和T1000碳纤维技术。《华尔街日报》以《中国碳纤维突破打破西方垄断》为题进行深度报道,文中不乏质疑和贬低之词;英国《金融时报》则聚焦技术来源,暗示中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关键技术。
更严峻的是,一些原本答应提供高端设备的欧洲企业突然变卦,以各种理由推迟或取消合同。精工科技那边也传来坏消息:他们研发所需的关键部件遭到断供,设备研发陷入停滞。
“李市长,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重。”赵振华在紧急会议上汇报,“我们有三台关键设备正在德国厂家安装调试,现在对方技术人员全部撤离,设备处于半瘫痪状态。”
“替代方案有吗?”李鸣风问。
“国内有企业能生产类似设备,但精度和稳定性差一个数量级。”赵振华面色凝重,“最麻烦的是控制系统的芯片,全是特供型号,国内根本没有替代品。”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第三天,李鸣风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来电者自称是日本某材料企业驻华总代表中村一郎,希望能秘密会见李鸣风。
带着警惕和好奇,李鸣风在市政府接待室会见了这位神秘客人。中村一郎五十多岁模样,中文流利,举止彬彬有礼。
“李市长,冒昧打扰。”中村开门见山,“我代表公司董事会,希望能与贵市碳纤维产业园进行技术合作。”
李鸣风挑眉:“中村先生,您应该知道我们刚被列入实体清单,与贵公司合作可能会给你们带来麻烦。”
中村微微一笑:“正因为如此,合作才更有价值。不瞒您说,我们公司一直在研发类似技术,但遇到了瓶颈。贵方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至于制裁...”他压低声音,“我们可以通过第三方进行技术交流和设备转让。”
李鸣风立即警觉起来:“中村先生,您说的是否违反出口管制法规?”
“商业世界总有变通之法。”中村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可以将设备‘拆解’为普通机械部件出口,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咨询’方式提供。价格嘛,好商量。”
送走中村后,李鸣风立即召集核心团队研究这个提议。会上出现激烈争论。
一方认为应该接受合作:“这是解决设备问题的最快途径,而且日方技术确实比国内先进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合规方式规避制裁风险。”
另一方坚决反对:“这是陷阱!一旦被发现,不仅产业园,整个千湖市都可能面临更严厉制裁。而且核心技术交流可能涉及国家安全问题。”
李鸣风沉思良久,最终表态:“我们不能为短期利益冒这么大风险。国际合作必须光明正大,不能走灰色地带。设备问题,还是要靠自主研发解决。”
他转向赵振华:“赵教授,如果我们集中全部力量攻关,最快多久能突破设备瓶颈?”
赵振华与团队成员低声讨论后回答:“如果全市相关企业协同攻关,政府全力支持,也许...一年内有望突破。”
“太慢了。”李鸣风摇头,“产业化窗口期就这么长,等不起。”
就在团队陷入困境时,刘博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追求完全自主生产,而是整合国内现有技术,通过创新工艺设计绕过设备精度限制。”
他进一步解释:“比如在纺丝环节,我们可以用相对低精度的设备加上智能算法补偿,通过后期处理达到要求。这样对单一设备的依赖就降低了。”
这个思路打开了新局面。团队立即调整技术路线,不再追求单一设备突破,而是通过工艺创新和系统集成解决问题。
同时,李鸣风亲自带队走访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整合全国资源协同攻关。在北京的一场技术对接会上,他的一番话打动了在场专家:“我们现在不是在为千湖一个城市攻关,而是在为国家突破技术封锁!每个参与单位都将是国家功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