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国在办公室的“关切”言犹在耳,一场更具实质性的风波便接踵而至。几天后,一份由县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的正式通知,送到了李鸣风的案头:“为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规范开发区运行,县政府决定成立联合审计组,对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三年的财政收支、项目招投标、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审计组由县审计局局长吴德海任组长,成员由审计局、财政局、纪委相关人员组成,即日进驻开发区开展工作。”
通知措辞严谨,理由充分——“加强监管”、“规范运行”,让人挑不出毛病。但李鸣风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深意。审计时机、审计范围、审计组长(吴德海是郑卫国的老部下),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目标:查!查开发区的账!查李鸣风的“问题”!
这显然是郑卫国对常委会上未能如愿压缩开发区资源、以及私下质疑被李鸣风有理有据驳回后,打出的一张“合规”牌。他想用审计这把“放大镜”和“手术刀”,在开发区这块“肥肉”上找出哪怕一丝丝的瑕疵,进而打击李鸣风的威信,甚至为后续插手开发区事务、调整政策方向制造口实。
消息像一阵寒风,迅速吹遍了开发区管委会。刚刚因省委政研室高度肯定和李鸣风高升而提振的士气,瞬间蒙上了一层阴影。兴奋被忐忑取代,不少干部开始担心,审计会不会吹毛求疵?会不会影响到正在推进的项目?特别是那些与李鸣风关系密切、参与了“阳光机制”建设的核心骨干,更是感到了无形的压力。
审计组在吴德海的带领下,以一种近乎刻板的严谨进驻了开发区。他们占据了管委会二楼一整间会议室作为办公室,要求开发区财政局、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等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提供海量的账目、合同、会议纪要、项目档案。
吴德海在见面会上,板着脸,公事公办地强调了审计的严肃性和纪律性:“审计是法定职责,目的是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促进规范。请开发区各部门务必如实、完整地提供所需资料,不得隐瞒、拖延或提供虚假信息。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我们将如实上报县政府。”
整个管委会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走廊里脚步声都轻了许多,各部门负责人频繁被叫去问询、解释、补充材料。一些原本就与李鸣风或“阳光机制”不对付的人,眼神中开始流露出幸灾乐祸或观望。
李鸣风召集了党工委班子和核心部门负责人开了一个短会。
“审计是常规工作,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次检验。”李鸣风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众人,“大家不必紧张,更不要有思想包袱。‘阳光机制’建立以来,我们所有的决策、所有的资金流向,都力求公开、透明、可追溯。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他着重强调:
“第一,全力配合。审计组需要什么资料,在规定允许范围内,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提供。态度要端正,解释要清晰。
“第二,正常工作。审计归审计,工作不能停!宏远的配套建设、孵化园的推进、招商项目的落地,该抓的进度一点不能松!特别是刘明远,孵化园的资金筹措,必须按计划推进,不能受干扰!
“第三,守住底线。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经得起查!但如果有人想借机生事,或者审计组提出超出范围、不合规的要求,要及时向我汇报。”
李鸣风的镇定和自信,像定海神针,稳住了军心。大家看到书记如此坦然,悬着的心也放下大半。是啊,“阳光机制”运行了这么久,每一步都有记录,怕什么?
审计组的审查细致而深入。吴德海亲自带队,翻阅着堆积如山的账本和文件。他们重点核查了宏远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土地出让、优惠政策兑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核查了开发区自有资金的收支明细;核查了“未来产业培育基金”的设立和使用流程;甚至追溯到了李鸣风在榆林街道时期引入的几个关键项目的资金流向。
然而,随着审查的深入,审计组成员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微妙。他们预想中可能存在的“猫腻”——比如虚报项目套取资金、违规操作土地、利益输送、私设小金库等——并未出现。
相反,他们看到的是:
流程的极度规范,所有重大决策,都有详实的党工委会议记录、专家论证意见、风险评估报告、法律顾问意见作为支撑。决策流程完全符合“三重一大”规定。
资金的清晰透明,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都有明确的预算、合同、发票、验收报告对应,账目清晰,手续完备。开发区自有资金的收支,同样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公示记录。“未来产业培育基金”的管理办法和首批项目筛选过程,文件齐全,评审专家名单、评分标准、结果公示一应俱全。
“阳光机制”的落地生根,项目招投标信息、中标结果、土地出让信息、重大政策变动、专项资金分配方案等,都能在开发区官网、政务公开栏找到原始记录。甚至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过程,也有完整的档案留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