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榆林,空气中还带着一丝料峭寒意,但阳光已变得温暖明媚。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着一场决定其未来高度的“大考”——省委政策研究室张为民副主任带队的专题调研组,在常务副市长董国云,县委书记方文山、县长及相关县委常委的陪同下,莅临考察。
车队驶入开发区主干道,道路两旁彩旗招展(适度),路面整洁如新。李鸣风率领开发区全体班子成员,身着正装,精神抖擞地等候在管委会大楼前。车门打开,张为民副主任率先下车,他年约五十,气质儒雅,目光平和却带着洞察力。方文山书记紧随其后,看向李鸣风的眼神中带着鼓励和期许。
“张主任,董市长,方书记,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榆林开发区指导工作!”李鸣风上前一步,声音沉稳有力,不卑不亢。
张为民与李鸣风握手,微笑道:“鸣风同志,久闻大名。你们的报告我看了,今天就是来实地验证一下‘榆林模式’的成色。”
方文山也笑着补充:“张主任,鸣风同志和榆林开发区的同志们,可是憋着一股劲,等着向省里汇报他们的探索呢!”
简短的寒暄后,调研正式开始。行程紧凑而高效,完全按照李鸣风精心设计的路线进行。
在宏远项目工地,巨大的厂区框架已拔地而起,工人们紧张有序地施工。李鸣风没有过多渲染宏大场面,而是由项目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宏远集团对榆林基地的战略定位提升,以及项目从签约到快速建设的“榆林速度”背后,开发区的全程高效服务和要素保障机制。张为民听得非常专注,不时询问土地交付、环评审批等关键环节的具体做法和时间节点,李鸣风和刘明远对答如流,数据精准。
在众联精工车间,这是一家为宏远提供精密零部件的本地配套企业,几个月前刚刚入驻投产。崭新的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技术工人熟练操作。企业负责人激动地介绍:“我们是被宏远吸引来的,但真正让我们下决心落户的,是开发区的‘阳光机制’和精准服务!从拿地到投产,只用了不到五个月,没有任何‘吃拿卡要’,承诺的政策全部按时兑现!”张为民看着忙碌的生产线,频频点头,对身边随行的调研组成员说:“看到了吗?这就是龙头带动和良好营商环境催生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在新能源与智能科技孵化园,虽然园区还在建设收尾阶段,但首批入驻的几家科技企业已经在临时办公区展示了他们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一家做储能电池材料的海归博士团队,一家专注于工业物联网的初创公司,还有一家生物传感器研发企业。科技创新局长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企业的技术亮点、市场前景以及开发区提供的孵化政策。张为民饶有兴致地在一家企业的展台前停留许久,详细询问技术原理和市场应用前景,对开发区敢于投入未来产业的魄力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精准扶持表示赞赏。
实地考察结束,重头戏落在汇报座谈会上。管委会大会议室座无虚席。省委政研室调研组、董国云市长、县委方文山书记、郑卫国县长等悉数在座。
李鸣风作为主汇报人,站到了讲台前。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沉稳自信的语调,结合PPT和详实的数据图表,系统阐述了“榆林模式”的核心内涵——“破立并举,腾笼换鸟”、“双轮驱动,长短结合”、“生态筑基,链式发展”、“阳光机制,效能优先”。
汇报重点突出三个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每一个观点都对应长兴厂改革、宏远落地、孵化园建设等鲜活案例。
成绩与挑战结合,坦承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高端人才引进难、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新兴产业培育周期长风险大等,并提出了下一步的解决思路。
当下与未来结合,在肯定装备制造产业链成绩的同时,重点描绘了新能源、智能科技等未来产业的规划蓝图和发展愿景。
汇报过程中,张为民副主任多次插话提问,问题尖锐而专业:
“你提到‘阳光机制’是保障,如何确保在后续发展中,尤其是在重大项目引进和资源分配上,这个机制不被突破?”
“双轮驱动,资源如何平衡?如何避免未来产业投入挤占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资源?”
“对于你们提出的科技金融短板,省里正在研究相关政策,你们有什么具体建议?”
李鸣风沉着应对,思路清晰,回答既有高度又不失操作性,既坚持原则又展现灵活性。他强调了纪委监督的常态化嵌入、预算硬约束和公开决策流程对“阳光机制”的保障;阐述了通过盘活存量、争取专项、创新融资等多渠道保障双轮资源投入的思路;并结合开发区实际,对省级科技金融政策提出了几条具体可行的建议,如设立区域性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专属产品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