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远项目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焊花飞溅,现代化的厂房骨架在榆林冬日清冽的空气中拔节生长,发出沉闷而有力的轰鸣。这轰鸣声,是榆林开发区破茧成蝶的进行曲,也如同战鼓,催促着李鸣风和他的团队向更深处思考:宏远之后,榆林开发区的路该如何走得更稳、更远?如何将眼前的火热转化为一种可持续、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李鸣风敏锐地意识到,单纯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已不足以支撑开发区未来的跃升。他需要将这一年多来,从长兴厂改革的破冰之战,到宏远项目的落地生根,再到双轮驱动战略的布局,这一系列充满挑战却又卓有成效的实践,提炼、升华,形成一套具有榆林特色、能够清晰表述、便于推广复制的“榆林开发区发展模式”。这不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是为了指引未来,为开发区争取更高级别的关注和政策支持。
这个任务,他交给了以刘明远为核心,整合经发局、科技创新局、党政办骨干力量组成的“模式提炼工作组”。
工作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墙上贴满了图表、照片、流程图和关键词。大家围绕李鸣风提出的核心要求——“特色鲜明、逻辑清晰、成效可证、具有推广价值”,展开了激烈的头脑风暴。
“我认为核心是‘破立并举’!”刘明远指着长兴厂改革前后的对比图,“‘破’,就是敢于打破旧有利益格局和体制束缚,像长兴厂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处理历史包袱;‘立’,就是精准引入像宏远这样的新动能,并以此为基础布局未来产业。破是前提,立是方向!”
新任经发局长补充:“还要加上‘双轮驱动’!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装备制造配套),一手抓未来新兴产业培育(新能源、智能科技),两条腿走路,既保当下饭碗,又谋长远发展。”
科技创新局长推了推眼镜:“关键是产业生态的构建!从宏远的‘头狼效应’,到吸引配套企业,再到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协同、创新链耦合、资金链支撑的良性生态。我们的孵化园和政策引导基金就是抓手。”
党政办周宇则更注重机制:“李书记一直强调的‘阳光机制’是保障!土地评估公开透明、招商引资公平竞争、政策兑现规范高效、纪委监督全程嵌入,这是赢得企业信任、避免改革走样的基石。”
李鸣风全程参与关键节点的讨论,不断引导、修正、深化。他要求工作组摒弃空话套话,用数据说话,用案例支撑。长兴厂改革前后财政负担的对比、职工安置满意度调查结果、宏远项目落地带来的产业链企业新增数和投资额、孵化园首批入驻的科技企业名单及核心技术……这些扎实的素材被一一梳理、嵌入。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打磨,“榆林模式”的核心框架和内涵逐渐清晰,凝练为四句话:
1. 破立并举,腾笼换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旧动能束缚,以精准高效的行动引入和培育新动能。
2. 双轮驱动,长短结合:立足当下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打造装备制造配套集群,着眼未来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生态筑基,链式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头狼效应”,构建“龙头+配套+孵化”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
4. 阳光机制,效能优先:贯穿“公开、公平、规范、高效”原则,打造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以制度保障改革与发展行稳致远。
这份凝聚了集体智慧、基于实践淬炼的“榆林模式”报告,连同详实的案例支撑和数据图表,被精心制作成一份图文并茂的汇报材料。李鸣风审阅后,亲自提笔在扉页上写下标题:《破立并举,双轮驱动——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
“榆林模式”报告首先出现在县委书记方文山的面前,然后经县委推荐,在千湖市季度经济工作分析会上,由李鸣风代表开发区做专题汇报。当李鸣风用沉稳有力的声音,结合生动的案例和数据,阐述“破立并举”、“双轮驱动”、“产业生态”、“阳光机制”等核心理念时,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当场点评:“榆林开发区的实践,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显着!这份报告很有价值,‘榆林模式’值得在全市深入研究和推广!”
市里的肯定只是开始。这份报告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向更高层面扩散。
几天后,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主任亲自打电话到李鸣风办公室:“鸣风同志,你们那份关于‘榆林模式’的报告,市委主要领导看了,评价很高啊!认为切中了当前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难点痛点,提供了可操作的新路径!要求我们政研室牵头,组织力量去你们那里深入调研总结,形成更系统的经验材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