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上的“捉迷藏”与战略牵制固然重要,但林晓从未忘记,“东方旅”的根,依旧深植于陆地,尤其是那东南亚湿热险恶的丛林与星罗棋布的太平洋岛屿。当查理和雷诺在海上与日军周旋时,根据地的兵工厂内,另一场无声的“战役”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这日,林晓视察位于缅甸密林深处、经过多次转移和扩建的“林氏兵工厂”。相较于最初只能复装子弹和维修枪械的简陋作坊,如今这里已经拥有了几台利用“海盗王账单”换来的、以及从日军手中缴获的精密机床,能够小批量生产一些自研武器。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割液和火药混合的独特气味。
负责兵工厂的,是一位原国军兵工署的技术专家,姓吴,大家都叫他吴工。他拿着一具刚刚试制完成的反坦克火箭筒样品,眉头紧锁地递给林晓。
“将军,这是按照您提供的部分原理图和缴获的美军‘巴祖卡’M1实物,我们尝试仿制和改进的。”吴工语气并不轻松,“基本结构仿制出来了,但问题很多。重量太大,超过七公斤,步兵长途携行非常吃力。发射时后喷火焰太大,在丛林或密闭工事内容易暴露目标甚至伤及自身。最关键的是,破甲深度不稳定,有时能打穿鬼子的薄皮坦克,有时连厚重的碉堡射孔都奈何不了。”
林晓接过这具粗糙的、散发着新加工金属气息的火箭筒,入手沉甸甸的,细节处也显得颇为简陋。他知道,这是技术积累不足的必然阶段,但战争不等人。日军在岛屿和丛林地带修建的碉堡、火力点,以及那些轻型坦克,是步兵冲锋时最恐怖的收割机。缺乏有效的直射攻坚火力,意味着要用无数士兵的生命去填。
他抚摸着冰凉的发射管,意识悄然沉入系统界面。光芒流转的科技树中,关于单兵反装甲武器的分支被点亮,后世诸多经典的火箭筒设计以图纸和数据流的形式呈现。他没有选择那些过于超前的型号,而是将目光锁定在了对现有“巴祖卡”进行深度优化的方案上。
“吴工,”林晓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洞察的光芒,“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仿制。我们要做出我们自己的、更适合我们战士使用的‘家伙’。”
他拿起一根粉笔,在旁边的黑板上快速勾勒起来。
“首先,是减重。”林晓的粉笔点在发射管部位,“材料!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更高强度的合金钢,或者将部分非承重结构替换为轻质材料。还有这沉重的电池供电击发机构,完全可以改为更简单可靠的机械击发!”
吴工眼睛一亮,但随即又皱眉:“高强度合金钢冶炼需要时间和特殊设备,机械击发的可靠性需要大量测试……”
“那就去试!我们没有美国人那么充裕的资源和时间,但我们的战士更需要轻便可靠的武器!”林晓语气坚决,“其次,是威力和精度。”
他的粉笔移动到火箭弹的剖视图上。“现在的破甲弹战斗部装药结构和药型罩设计太原始。我们可以优化装药形状,采用更好的炸药配比,尤其是这个紫铜药型罩,”林晓根据系统提供的知识,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更符合聚能装药原理的、带锥角的罩体形状,“它的形状、厚度和材料纯度,直接决定了金属射流的凝聚性和穿透力!我们要让它像一根烧红的铁矛,而不是四处飞溅的铁水!”
吴工和他的助手们围拢过来,看着黑板上那些前所未见却又逻辑严谨的图示和公式,脸上露出了震撼和痴迷的神色。这些知识,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领域的大门。
“还有,”林晓的粉笔最后点在了发射筒尾部,“这个喇叭状的尾喷口,后焰太大。我们可以尝试加装一个简单的护盾,或者重新设计燃气导向,减少对射手和后方人员的威胁。”
接下来的日子,兵工厂变成了一个狂热的试验场。冶炼炉日夜不息,尝试着不同的合金配方;车床和铣床不断调整参数,加工着一个个新设计的零件;测试场上,爆炸声此起彼伏,记录着每一次装药和药型罩改进的数据。
失败是家常便饭。新型合金管强度不够,在一次试射中炸裂;机械击发机构在潮湿环境下失灵;新设计的药型罩因为加工精度不足,破甲效果反而不如老型号……
压力巨大,吴工和工人们眼窝深陷,但没有人放弃。林晓提供的那些“灵感”如同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而林晓本人也时常泡在兵工厂,与工人们一起分析失败原因,调整设计方案。他甚至动用了部分系统能量,对关键部件的材料进行了一次不引人注目的“微观优化”。
终于,在一个夕阳如血的傍晚,最新一版改进型火箭筒被固定在了测试架上。与之前笨重的原型相比,它显得更加紧凑、轻巧,流线型的筒身和加装了简易护盾的尾部,透着一股精悍的气息。
靶标是百米外一块精心准备的、模拟日军中型坦克正面装甲的厚钢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