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防御体系的蓝图固然宏大,但林晓深知,再完美的战略也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来支撑。随着“东方旅”声名鹊起,日军对其后勤补给线的封锁和侦查也愈发严密。依靠驼峰航线有限的空投和偶尔缴获,已难以满足根据地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重火力和爆破器材方面。盟军的援助并非无限,且往往附带条件。林晓意识到,必须尽快启动那条早已在他脑海中勾勒过无数次的、“自力更生”的科技树。
他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心思缜密、又具备相当理工基础的查理,并让张三从特战连挑选了几名心灵手巧、值得信赖的老兵配合。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在特意划出、戒备森严的“技术实验区”内,林晓对查理和张三说道,“利用我们能找到的一切材料,利用我们掌握的知识,造出我们自己的‘拳头’!优先级:第一,步兵伴随火炮,主要是迫击炮;第二,防御和伏击用的地雷;第三,单兵反装甲和攻坚武器,比如火箭筒。”
查理看着林晓画在粗糙草纸上的、结构清晰甚至标注了部分原理的简图,眼镜后的目光充满了震惊与兴奋。这些设计理念远超这个时代普通军官的认知,但他早已习惯林晓时不时展现出的“奇思妙想”。
“迫击炮的结构相对简单,对材料和工艺要求稍低,可以作为突破口。”林晓指着图纸,“炮管是难点。我们可以尝试用缴获的日军卡车传动轴,或者寻找合适的无缝钢管。底座和支架可以用铸铁,根据地附近有铁矿,我们的土法炼铁炉可以尝试浇铸。炮弹体用铸铁,引信……这是个麻烦,需要最精密的加工,可以先尝试仿制缴获的日军掷弹筒引信,或者设计更简单的触发引信。”
地雷则相对“粗放”一些。“主要是炸药和引信。炸药来源,一是缴获的日军黄色炸药(TNT),二是我们自己用土法熬制的硝酸炸药,虽然威力差些,但不稳定,必须小心。引信可以用压发、绊发,甚至简单的电起爆。外壳用木头、铁皮罐子甚至竹筒都可以,关键是隐蔽性和可靠性。”
最后,他指向了那个结构最具革命性的草图——火箭筒。“这东西原理不复杂,用火箭推进榴弹。难点在于火箭发动机的稳定燃烧和弹头的破甲能力。发动机壳体可以用无缝钢管,推进剂……这个最麻烦,需要混合燃料,比例和研磨精度要求极高,非常危险!弹头需要聚能装药技术,这涉及到药型罩的设计和加工,是核心技术!”林晓的表情异常严肃,“查理,这东西一旦搞成,将是改变步兵战术的利器,但研发过程必须绝对保密,而且……极其危险,你们要有心理准备。”
查理深吸一口气,用力点头:“明白,旅座!再难,也比在前线挨鬼子炮轰强!”
技术攻关小组迅速行动起来。查理带着几个懂些机械的战士和招募的本地铁匠、木匠,日夜泡在实验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小型坩埚炉燃烧的呼啸声、以及偶尔失败的叹息声,成了这里的主旋律。
迫击炮的研制最先取得突破。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成功用一根修复的日军卡车传动轴加工出了第一根60毫米炮管。浇铸的底座虽然粗糙沉重,但足够结实。当第一发用铸铁车削而成、装填了缴获TNT的炮弹被小心翼翼地从炮口滑入,“嘭”的一声闷响,炮弹划出一道不算完美的弧线,落在几百米外的预定目标区炸响时,整个实验区爆发出了一阵欢呼!
“成功了!我们有自己的炮了!”一个满手油污的年轻战士激动地跳了起来。
虽然这门“林晓式”60迫击炮射程、精度和可靠性都远不如正规兵工厂的产品,但它意味着“东方旅”在连级火力支援上,迈出了从无到有的最关键一步。
地雷的试制则充满了更多的“土法上马”色彩。用掏空的粗竹筒填充炸药和碎铁片,配上简陋的压发木板;用缴获的日军饭盒做成诡雷;甚至尝试了用动物油脂和硫磺等物制造简单的燃烧地雷。张三带着特战队员负责实地布设和效果检验,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于改进设计至关重要。
而火箭筒的研发,则真正步入了深水区。混合推进剂的制备过程接连发生了两次小规模爆炸,幸好防护措施到位,只伤了几人,但惊出了所有人一身冷汗。林晓不得不亲自介入,凭借系统提供的超越时代的安全规范知识,严格规定了操作流程和防护措施。药型罩的加工更是难题,需要极其精密的旋压技术,现有的工具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旅座,药型罩……我们实在做不出来,精度差太远了。”查理顶着两个黑眼圈,沮丧地向林晓汇报。
林晓看着那粗糙的、完全达不到聚焦能量要求的铜罩,沉默了片刻。他知道,有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不是靠土法和热情就能解决的。他拍了拍查理的肩膀:“没关系,这一步我们暂时绕过去。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把火箭弹造出来,哪怕只是普通的爆破弹头,先保证它能飞出去,能炸响!破甲的功能,我们下一步再攻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