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延安李先生的深夜长谈,像一块投入心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林晓独自在指挥部呆坐到后半夜,煤油灯的光芒将他沉思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李先生那些关于民众、关于根本、关于未来道路的话语,不断在他脑海中回响。他来自未来,拥有超越时代的军事技术和知识,但对于一个政权、一支军队真正扎根生存的土壤,他的理解远不如那位言辞恳切的李先生来得深刻。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林晓猛地站起身,眼中不再有迷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和坚定。他推开窗户,清冷的空气涌入,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远山如黛,这片他亲手参与开辟、用鲜血扞卫的根据地,在他眼中有了全新的意义。
它不能仅仅是一个军事堡垒,更不能成为依赖外部援助的孤岛。它必须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能够自己呼吸,自己成长,能够抵御风雨,也能够孕育希望。
“查理!把最新的地图和所有侦察报告拿来!通知所有营级以上军官,一小时后作战室集合!”林晓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一小时后,作战室内将星云集,气氛严肃。除了“东方旅”的核心军官,连安德森、詹姆斯等盟军联络官,以及那位王特派员也被“邀请”列席,显然是林晓有意为之。他要让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怀着不同目的前来的观察者们,清楚地看到“东方旅”的未来规划。
大幅的缅北军事地图挂在墙上,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地形地貌和村落分布。
林晓站在地图前,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最后定格在自己的军官们身上,沉声开口:“弟兄们,我们端了‘鸢巢’,救了钦迪特,名声是打出去了。但现在,鬼子把我们视为眼中钉,各方势力也把我们当成了香饽饽。接下来的日子,绝不会轻松。”
他拿起指挥棒,重重地点在地图中心,野人山核心区域。
“以往,我们更多是依托核心区域进行被动防御,或者主动出击,打完了再缩回来。这样不行!太被动,纵深太浅,一旦被敌人重兵合围,就是死地!”
指挥棒以野人山为核心,画出了三个同心圆。
“从今天起,我们要构建一个全新的、立体的‘三环’防御体系!”
他首先指向最内圈,也就是现有的野人山核心根据地:
“这里,是我们的‘核心区’!是大脑,是心脏,是后勤根基!必须固若金汤!”指挥棒点过几个关键隘口和制高点,“所有永备工事、炮兵阵地、野战医院、兵工厂、仓库、指挥中枢,全部集中于此。采用梯次、纵深、环形防御配置,雷场、铁丝网、反坦克壕(针对可能出现的日军装甲车辆)、明暗火力点相结合。查理,由你负责,参照我们现有的德式防御教范,结合地形,在一个月内拿出最终的加固方案!我要这里成为一根啃不动、砸不烂的硬骨头!”
“是!旅座!”查理立刻记录。
接着,指挥棒移动到核心区外围,划出了一个更大的圆圈,涵盖了周边数十个村寨和起伏的丘陵林地。
“这里,是‘游击区’!”林晓的声音带着一种开拓性的力量,“它不再是模糊的缓冲带,而是我们主动控制的区域!在这个环内,我们要大力发展和武装民兵,建立完善的哨卡、情报站和补给点。主力部队的连排单位要定期在这一区域巡逻、驻训,与民兵协同作战。一旦发现日军中小规模部队进犯,由民兵负责骚扰、迟滞、消耗,主力部队则作为机动拳头,择机歼敌!同时,在这里推行我们的土地和税收政策,组织生产,让民众真正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不是旁观者!”
这个构想让在场的军官们眼睛一亮,这等于将根据地的触角和防御纵深向外延伸了数十里!
最后,林晓的指挥棒指向了最外圈,那是一片更加广阔、敌我势力交织的区域。
“这里,是‘外线区’!是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出击的跳板!”他的语气带着强烈的攻击性,“在这个环,我们不追求完全控制,而是要建立广泛的情报网,发展同情我们的民众,派遣精干的小分队(比如张三的特战连)进行武装侦察、破袭、斩首行动!我们要掌握日军主力的动向,打击其后勤线,清除其耳目,让他们在我们根据地周围变成聋子和瞎子!同时,这里也是我们向外发展,联系其他抗日力量,获取外部资源的通道!”
核心区固守,游击区周旋,外线区出击。三个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防御与进攻、军队与民众、生存与发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的‘三环’防御体系!”林晓放下指挥棒,斩钉截铁地说道,“它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防御,而是一个集军事、政治、经济于一体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核心区是根,游击区是干,外线区是枝叶!我们要让这棵大树,在这缅北的丛林里,扎深根,开繁花,结硕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