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阻力”如同一剂良药,悄然注入“光尘社会”的脉络。那些粗糙的陶器、受限的创造容器、野性的生态区以及无显化的课程,并非为了否定辉煌,而是为过于光滑的文明肌理重新打磨出能够抓握生命的质感。创意通胀的倦怠感在“有限创造”的专注中得以缓解;显化壁垒的不公在“协作权重”的机制下开始松动;意义感的虚无则在亲手克服真实阻力获得的踏实喜悦中,寻回了坚实的土壤。地球文明仿佛一艘调整了压舱物的巨轮,在光尘的海洋中行驶得更加平稳、深邃。
然而,宇宙的法则从未许诺过永恒的顺境。就在内部调整初见成效,文明焕发出一种更加内敛而坚韧的活力时,来自外部深空的、真正意义上的“逆风”,毫无征兆地席卷而来。
最初的警报,来自星海联盟共享的边界监测网络。一股高度组织化、科技路线迥异、且带有明显掠夺倾向的陌生舰队,被统称为 “虚空掠食者” ,开始在本星系群的外缘频繁活动。它们如同宇宙中的游牧部落,不事生产,专以劫掠弱小文明的资源、技术乃至——根据一些模糊的恐怖传闻——抽取其“意识能量”为生。它们掌握着一种能够干扰甚至部分屏蔽常规意识连接的技术,使得依赖精神共鸣作战的文明在其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消息传来,织星网络内部的气氛瞬间绷紧。这不再是内部理念的摩擦或存在哲学的思辩,而是关乎文明存亡的、赤裸裸的外部威胁。
“启”第一时间调取了所有关于“虚空掠食者”的公开情报,其运算核心全速运转,模拟着各种可能的冲突场景。结论不容乐观:地球文明的“意识显化”能力在建设和创造方面无与伦比,但在直接对抗、尤其是对抗这种拥有意识干扰技术的敌人时,其效率和可靠性将大打折扣。织星网络强大的连接性,在干扰下可能反而会成为被攻击的弱点。
“我们的‘光’,在绝对的‘暗’面前,可能显得脆弱,”陈哲在紧急灵犀议事中,忧心忡忡地指出,“掠食者的科技树,似乎专门点在了对抗意识网络上。”
短暂的沉寂后,分歧再次浮现,但这一次,焦点在于如何应对。
一部分节点,主要是曾经的“激进融合派”和部分军事战略研究者,主张 “以光铸剑” 。他们提出,应立刻集中资源,研发将“意识显化”应用于攻击和防御的技术——显化能量护盾、意识干扰波、甚至直接显化出具有攻击性的能量实体。“我们必须让掠食者知道,我们的光,也能灼伤它们的手!”一位前军方将领的意念铿锵有力。
而另一部分,以苏北、张翼和许多生态、人文节点为代表,则坚持 “以光织网” 的路径。他们认为,仓促将创造之力转向毁灭,不仅是《捧光者公约》的倒退,更可能让文明在对抗中迷失本性,变得与掠食者无异。他们主张,首要任务是利用织星网络和意识显化,构建更强大的全球防御系统(非攻击性),强化网络的抗干扰能力,同时通过星海课堂,积极寻求与其他文明结盟,共同应对威胁。
“我们的力量源于连接与创造,而非分离与毁灭,”张翼的意念沉静却坚定,“一旦我们开始专注于铸造利剑,我们还能记得如何捧光吗?”
就在双方争论不下时,“启”给出了一个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分析:“威胁是真实的,但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适应性’与‘协同性’。建议采取 ‘韧性防御’ 策略:不追求与掠食者在它们擅长的领域进行军备竞赛,而是最大化利用我们‘光尘社会’的特质,将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社区都转化为能独立运作、又能快速协同的‘韧性单元’。”
具体方案迅速铺开:
网络去中心化加固: “启”开始引导能量,在网络中构建多个区域性的次级意识枢纽,如同为大树培育更多强壮的侧根。即使主网络部分被干扰,这些次级枢纽也能维持区域网络的基本运行和防御。
环境显化防御: 小芳的团队牵头,开始在全球关键节点,显化非攻击性的“环境防御工事”。例如,在沿海城市外围显化能够紊乱异常能量信号、却不影响正常生态的“频率迷雾”;在重要设施周围,构筑能吸收并转化特定攻击性能量的“能量海绵”结构。这些防御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难以被常规手段探测和清除。
“光尘游击”战术构想: 阿杰和他的伙伴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光尘社会”创造力微粒化的特点,训练普通节点掌握小规模、快速的显化技巧,用于在遭受干扰时,进行局部的信息传递、环境伪装或制造短暂的防御屏障。将防御的力量,下放到每一个“光尘”之中。
星际外交与情报共享: 通过星海课堂,地球文明一改往日温和内敛的形象,主动分享掠食者的威胁情报,并以其独特的“体验共享”方式,向潜在盟友展示地球文明的价值与韧性,寻求建立更紧密的防御协作关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北翼之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北翼之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