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进一步解释道:“区块链的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能够为这些数据打上独一无二且无法伪造的‘时间戳’。这不仅是为了防止技术盗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极大地增强我们‘归农’生态农产品评估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未来,当消费者扫描我们的产品二维码时,他不仅能追溯到产地,甚至能看到这份产品背后,土壤、水源、空气数据是如何被不可篡改地记录下来的。这才是信任的终极技术载体!”
这个大胆的提议,虽然实施起来技术复杂、成本不菲,但其构建长期信任基础设施的宏大愿景,瞬间点燃了与会者的热情,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认同。
它意味着,“归农”的守护,并非龟缩,而是为了更高维度的开放与透明。
然而,“守护者计划”最具挑战性的,是第三步——社区韧性的构建。
如何让成千上万、分散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各异的合作社和农人们,不仅仅是被动的受保护者,而是能主动形成一股强大的、能够自我预警、相互支持和协作的有机整体?这关乎人心,关乎组织,关乎文化。
就在大家围绕具体方案争论不休时,永昌爷,这位在“归农”草创时期便以其智慧和威望给予巨大帮助的长者,用一句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话点醒了所有人:“人心齐,泰山移。外面修再高的墙,里面的人心要是散了,一阵风就能吹倒。关键呐,是要让大伙儿觉得,这‘归农’的事,是咱们千千万万农人自己的事,不是他们公司一家的事。”
永昌爷的话,如同拨云见日。于是,一个名为“归农共同体”的顶层设计概念被正式提上日程。
他们计划推动建立一个覆盖所有合作基地的“农人合作社联盟”,这不仅仅是一个松散的联谊组织,而是一个设有常设秘书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实体化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各合作社可以交流种植经验、共享市场信息、统一采购农资以降低成本,甚至协同制定标准,统一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和潜在的商业风险。
同时,沈慕远牵头筹办的“归农学院”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学院将不仅仅是生态种植技术的培训基地,更将成为传递“归农”核心价值观、培育共同体意识、普及风险防范知识与法律常识的“精神熔炉”。
在这里,农人们学习的不仅是如何种好地,更是如何理解“归农”的模式,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如何作为共同体的一员去思考和行动。
在会议的总结陈词中,陈飞用了一个极其精妙的比喻:“朋友们,我们要通过‘守护者计划’实现的,绝不是建立一个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堡垒。那样只会让我们窒息。我们要做的,是培育一片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森林生态系统。在这片森林里,每一棵树——也就是我们每一个合作社、每一位农人——都能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土地,茁壮成长。同时,树木与树木之间,通过地下的菌根网络,无声地连接在一起,共享水分和养分,传递危险和预警信号。一棵树病了,周围的树会支持它;一片区域遭受了病虫害,信息会迅速传遍整个网络,激发集体的免疫反应。这样,即使外部的风雨再大,也无法轻易摧毁我们整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
毫无疑问,“守护者计划”的全面推进,需要投入堪称巨大的资源和长期不懈的精力,并且在财务报表上,短期内几乎看不到任何直接的商业回报。
这在公司内部,尤其是一些更关注短期财务指标的股东中,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和质疑。
在一次关键的股东沟通会上,一位资方代表直言不讳:“陈总,我们理解安全的重要性,但当前公司正处于市场扩张的黄金期,‘守护者计划’是否显得过于‘防卫性’和‘保守’?如此沉重的投入,是否会显着拖慢我们的发展速度,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
面对尖锐的质疑,一向支持陈飞的沈慕远再次站了出来。这位在商海沉浮数十载、德高望重的长者,用他惯有的沉稳而有力的声音说道:“我理解各位对投资回报的关切。但请允许我分享一个观点:衡量一个企业生命力的,往往不在于它在顺境中能跑得多快,而在于它在逆境中能走得多远。‘守护者计划’,在我看来,不是在修一道害怕外界目光的高墙,而是在为我们‘归农’的百年基业,打下更深、更稳、更牢固的地基。地基的深度,决定了未来建筑的高度和它能抵御风雨的强度。今天我们在‘守护’上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明天更高的腾飞购买最可靠的保险。”
沈慕远的远见和威望,最终说服了大多数股东,为“守护者计划”的顺利实施扫清了障碍。
就在“归农”上下全力构筑这座着眼于未来的“无形堡垒”时,一个来自远方的消息,为云雾苗寨事件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那个在案发后如同人间蒸发般消失的关键“中间人”,在西南某边境口岸,试图使用伪造证件蒙混离境时,被高度警觉的边检人员当场识破并抓获。
经过层层通报和初步的审讯,这个“中间人”的心理防线被突破,他供出的幕后指使者的身份,远远超出了“归农”核心团队此前的所有推测和想象。
这个结果,不仅没有带来水落石出的轻松,反而像一块更大的阴云,笼罩在众人心头,预示着他们未来要面对的,可能是一场更加复杂、更加艰险的硬仗。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
喜欢想在风口起飞的猪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想在风口起飞的猪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