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邦带着一摞刚打印出来的资料,脚步略显沉重地走进了龙巢基地的核心实验室。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类似臭氧和熔融金属混合的奇特气味,还夹杂着些许高压电击穿空气的焦糊味。张飞正蹲在一个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工业微波炉旁边,手里拿着一个改造得面目全非的磁控管,对着一个连接着密密麻麻线路的奇特晶体结构比划着,嘴里还念念有词。
“频率还得再调高百分之三……谐振腔的Q值不够……这破微波炉的极限还是太低,下次得让他们弄个雷达发射机过来改装……”张飞头也不抬,随手从旁边拿起一个扳手,对着微波炉外壳某个部位不轻不重地敲了一下。
“嗡——”一声异样的蜂鸣响起,那个悬浮在特制支架上的、约莫指甲盖大小的暗紫色晶体骤然亮起,散发出一种仿佛内蕴星辰的微弱光芒,但随即又迅速黯淡下去,表面出现了一丝细微的裂痕。
“啧,又失败了。能量场还是不够稳定,晶格生长时受到了干扰。”张飞撇撇嘴,毫不在意地将那块报废的晶体扫进旁边的“废料箱”——那里面已经堆了不少类似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失败晶体样本。
安国邦看着那箱“废料”,眼角抽搐。他知道,就这箱看似垃圾的东西,如果拿到外面的材料学界,足以引起一场地震。那些晶体的结构和能量反应,完全超出了现有理论的认知范畴。
“小张,”安国邦清了清嗓子,试图引起张飞的注意,“你要的……关于‘上古科技’的理论依据,初步整理了一部分,你要不要过目一下?”他把那摞资料放在一张还算干净的工作台上。
张飞这才抬起头,脸上还沾着点油污和不知名的金属粉末。他放下那个危险的磁控管,好奇地走过来,拿起最上面的一本。封面上是手写的几个大字:《“应龙”战机与<山海经>关联性假说(初稿)》。
他随手翻了几页,里面引经据典,将《山海经》中关于应龙“蓄水”、“飞天”、“主风雨”的特性,与“应龙”战机的环境适应系统、飞行能力、以及可能的气象干预功能(这部分纯属脑补)进行了“严谨”的对比和论证。后面还附上了《墨子》中关于机关术、城池防御的记载,试图与战机的变形结构和隐身技术扯上关系。
“嗯……写得还行,就是有点太‘实’了,不够飘渺。”张飞点评道,语气像是在评价一道菜的火候,“咱们这是‘忽悠’,不是写学术论文。得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局座自己去联想,去脑补。你写得这么详细,反而显得刻意。”
安国邦:“……” 他感觉自己花费一晚上时间,召集了几个文史专家和保密文案绞尽脑汁编出来的“理论依据”,在张飞这里就得了“还行”两个字的评价,而且重点还在于“不够忽悠”?
“那……依你看,该怎么改?”安国邦无奈地问道。
“简单,”张飞把资料丢回桌上,拍了拍手上的灰,“摘取关键段落,比如《山海经·大荒北经》里那句‘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重点突出‘应龙’与‘水’、与‘天’的关系,至于怎么关联到战机,一字别提。”
“《墨子》里,就选‘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那段,强调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其掌握的超越时代的机关技艺。至于这机关技艺具体是啥,同样,留给局座自己去琢磨。”
“最关键的是,”张飞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纸上刷刷写了几个书名,“加上这些,《周易·系辞》里面关于‘阴阳’、‘刚柔’、‘变通’的论述,《淮南子·天文训》里关于‘宇宙生成’、‘气’的学说,还有《梦溪笔谈》里那些杂七杂八的记载……对,特别是《梦溪笔谈》,里面那些关于‘UFO’(他用的当然是古代称谓)、奇异自然现象的记录,都可以拿来佐证‘上古存在未知科技文明’的可能性。”
安国邦看着张飞列出的书单,感觉自己的头更疼了。这范围越扯越广,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但也越来越……不靠谱。
“小张,这……局座他能信吗?”安国邦忍不住质疑。
“信不信不重要,”张飞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重要的是,给他提供一个看似合理、又无法轻易证伪的解释框架。只要这个框架立住了,他心里的疑惑就有了一个安放的地方。至于细节?谁在乎细节?‘应龙’就摆在那里,这就是最大的细节,最大的事实!”
安国邦看着张飞那自信满满、甚至带着点恶作剧得逞般狡黠的笑容,一时语塞。他发现,在“忽悠”这门学问上,张飞似乎有着无师自通的天赋。
“好吧,我让他们按你的思路再修改一下。”安国邦妥协了,收起那摞被评价为“不够飘渺”的资料,“另外,局座的行程基本确定了,三天后抵达。考察期间,他会在这里停留一天,主要是听取你的介绍,参观‘应龙’,可能还会有一些技术层面的交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