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局座的困惑与好奇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桌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带。张召忠坐在宽大的办公椅里,手中拿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加密文件,眉头紧锁,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文件内容比他昨晚收到的简要通知详细得多,虽然关键的技术参数和核心原理依旧被大幅删减或直接以代号替代,但那些描述性的文字和经过处理的现场照片,已经足以在他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垂直/短距起降,全频段雷达隐身(疑似超越现有探测理论极限),大气层内高超音速巡航,具备疑似空间机动能力……机体结构呈现可变形态,具体变形机制未知,材料学表现超越现有所有已知合金……”
“……首次非公开试飞,成功驱离(或疑似击落)某型高空高速无人侦察平台,过程未使用任何传统武器,推测为电子压制或物理碰撞……”
“……技术来源,据主要研发者张飞声称,为‘上古科技逆向工程’,主要理论依据涉及《山海经》、《墨子》、《周易》等古籍……”
看到“上古科技逆向工程”这几个字时,局座差点没把刚喝进嘴里的茶水喷出来。他放下文件,揉了揉太阳穴,感觉自己的认知正在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胡闹……这简直是……”他想说“胡闹”,但看着文件上那架线条流畅、充满未来感的战机(尽管照片模糊,但那独特的气动外形和隐约可见的变形结构依旧极具冲击力),这两个字又卡在了喉咙里。
事实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可这事实,也太过于魔幻了。
一个修理站?一个二十七岁的退伍兵?靠着研究《山海经》和《墨子》,就把第七代战机给搞出来了?这比他自己在节目里那些最大胆的“忽悠”还要离谱一百倍!
局座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起步子。作为一名老海军装备专家,他太清楚研发一款先进战机的难度了。那不仅仅是设计图纸的问题,涉及材料、动力、航电、飞控、武器等数十个尖端领域,需要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通力合作,需要经过无数次计算、模拟、风洞试验和实机测试,耗费以十年计的时间和无数的资金。
一个人?怎么可能?
难道真如网络上戏言,自己这张嘴有什么“因果律”属性,说啥啥成真?这个念头一冒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荒诞可笑。他那些“忽悠”,更多的是基于现有技术发展趋势和战略需求的一种前瞻性推测,或者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对外的心理战。他自己都从未当真过,至少没完全当真。
可现在,“应龙”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他重新坐回椅子上,打开电脑,调出内部数据库的权限,开始搜索关于“张飞”和“老兵修理站”的所有非涉密信息。结果寥寥无几,只有最基本的身份信息和一个位于城郊结合部的注册地址,看起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东南军区退伍,机械兵……服役期间表现良好,立过三等功……退伍后经营‘老兵修理站’,主营家电、农机维修,兼营二手物品回收……”局座念着这些信息,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样一个背景的年轻人,是如何接触到那些闻所未闻的尖端科技,甚至还能将它们实现的?《山海经》?那里面记载的奇珍异兽、神话传说,能和现代航空科技扯上关系?
局座感觉自己几十年来建立起的科学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关掉档案,鬼使神差地,又点开了自己过往的军事评论节目录像。快进着,寻找着那些关于未来装备的论述。
“……未来我们的海军,一定是向着全电推进、全隐身、智能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
“……空天一体,是高边疆争夺的必然趋势,未来的战机,必然要具备进出大气层的能力……”
“……有人说第六代战机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飞的更快、更隐身,它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形态,比如……可变体?模块化?”
“……我们的单兵装备,也不能总是老样子嘛,未来是不是可以考虑外骨骼?甚至动力装甲?”
看着屏幕上自己时而认真分析,时而插科打诨,时而“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局座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这些当初只是为了活跃气氛、引导舆论、或者纯粹是基于理论推演的大胆设想,此刻在“应龙”这个活生生的例子面前,仿佛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难道……我真的……”他盯着屏幕上定格的、自己正在畅想“空天战机”的画面,下意识地又摸了摸自己的嘴唇,眼神里充满了困惑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好奇,“……言出法随了?”
这个想法让他自己都觉得老脸一红,赶紧摇了摇头,试图驱散这过于玄幻的念头。
但内心深处,那种想要亲眼去看一看,去亲手摸一摸“应龙”,去当面问一问那个叫张飞的年轻人的冲动,却越来越强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