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晴的再次尝试苏晚晴站在央视大楼的落地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框。窗外长安街的车流如同一条发光的河流,但她此刻的心思完全不在这片繁华夜景上。办公桌上摊开着最新一期的《军事前沿》选题策划,她的名字赫然排在记者栏首位,这在实习生中几乎是破天荒的待遇。
晚晴,主编找你。同事探头进来,好像是要谈张飞那个专题。
苏晚晴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下衣着。自从上次那篇深度报道引发轰动后,她在台里的地位水涨船高,但随之而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所有人都期待她能继续挖掘出关于张飞和的独家新闻。
主编办公室里,中年发福的主编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
晚晴啊,见她进来,主编推了推眼镜,上次那篇报道反响很好,上面希望我们趁热打铁。你跟张顾问那边......还能联系上吗?
苏晚晴谨慎地选择措辞:自从龙巢基地安保升级后,所有媒体采访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批。
这个我知道。主编摆摆手,但是你不是跟他有过接触吗?能不能走走私人关系?
苏晚晴苦笑。她确实在张飞还是个普通修理店老板时采访过他,但那时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退伍兵会一飞冲天?
我试试看。她最终说道,但不要抱太大希望。
回到工位,苏晚晴打开加密通讯录,找到了安国邦的联络方式。这是上次采访后对方留给她的,说是如果有重要情况可以联系。
安主任,我是央视的苏晚晴。她谨慎地编辑着信息,想申请对张顾问进行一次专访。
回复来得比她预想的要快:目前张顾问工作繁忙,暂不接受采访。
标准的官方辞令。苏晚晴不死心,又发了一条:只需要半小时,我们可以配合他的时间安排。
这次等了很久才有回复:建议等待合适时机。
苏晚晴放下手机,揉了揉太阳穴。这个结果在她意料之中,但失望还是在所难免。作为记者,她敏锐地感觉到张飞身上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故事,而现在这些故事都被封锁在龙巢基地的高墙之内。
怎么样?同事凑过来问。
被拒了。苏晚晴叹了口气,看来得想其他办法。
她打开电脑,开始研究所有公开渠道能获取的关于张飞的信息。社交媒体、军事论坛、甚至是一些学术期刊,她都仔细筛查。很快,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张飞本人没有公开露面,但他的影响力正在各个领域扩散。
某军事论坛里,有人贴出了张飞改造过的那身顾问制服的照片,立刻引发了热烈讨论。
这个工具袋设计太实用了!
磁吸式肩章?我怎么没想到!
听说这身制服是意大利名师设计的,结果被他改得亲妈都不认识。
更让她惊讶的是,已经有服装厂开始仿制这种张飞同款工装,虽然只能模仿个外形,但销量居然不错。
在学术圈,张飞提出的那些古籍灵感论也开始引发讨论。某大学还专门组织了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研讨会,虽然主办方再三强调这只是一个理论探讨,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回应张飞的研究方法。
这个人正在改变很多行业的游戏规则。苏晚晴在采访笔记中写道。
几天后,转机意外地出现了。苏晚晴接到通知,要她去报道一个能源领域的科技成果展。这种常规报道本来轮不到她这个军事频道的记者,但当她看到参展单位名单时,立刻明白了主编的用意——能源部的展台上赫然写着新型聚变能源技术。
展会当天,苏晚晴特意提前到场。能源部的展台前已经围了不少人,一个巴掌大小的金属装置正在稳定运行,旁边的显示屏显示着惊人的能量输出数据。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小型聚变装置。能源部的专家向参观者介绍,可以为一个中型社区提供清洁能源。
苏晚晴敏锐地捕捉到关键词:听说这项技术的研发得到了张飞顾问的指导?
专家的表情立刻变得谨慎:我们确实与张顾问进行过技术交流。
能具体说说吗?苏晚晴追问。
这个......专家支吾着,涉及保密内容,不便透露。
虽然没能获得更多信息,但苏晚晴已经得到了想要的内容。在当晚的报道中,她特意提到了这项技术与张飞的关联。
报道播出后,反响出乎意料地热烈。很多观众打电话来询问更多关于新能源技术的细节,还有人要求重播相关片段。
晚晴,干得漂亮!主编难得地表扬了她,继续跟进这个线索。
受到鼓舞的苏晚晴决定再试一次。这次她改变策略,不再直接要求采访张飞,而是申请报道龙巢基地的科研环境。
我们可以不采访张顾问本人,她在申请报告中写道,只报道基地的科研氛围和技术成果。
这个折中方案果然引起了上面的兴趣。几天后,安国邦亲自打来电话:
苏记者,你的申请经过研究,原则上同意了。但是有几个条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