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陈远站在南都市文旅局的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一份刚刚收到的报告。这是全省古建筑修复情况的季度汇总,上面的数据让他倍感欣慰——不仅文昌阁的修复工作在持续推进,各地对其他古建筑的修复保护也掀起了新的热潮。
陈组长,这是最近三个月的新增修复项目统计。工作人员指着报表上的数据,除了37处文昌阁外,还有21座三教堂、18处禹王庙、15座汤王庙完成了修复工作。群众自发参与古建筑保护的热情空前高涨。
陈远轻轻点头,心神却已沉入文昌殿中。通过《功德簿》,他看到了更加令人振奋的景象:遍布全省的古建筑正在重新焕发生机,每一处修复工程都连带着一道文运之光,这些光芒正在交织成一张更加细密的文运守护网。
第一节:三教堂的重生
陈远的调研第一站来到了云山县的石泉村。这个偏远的山村保存着一座明代的三教堂,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珍贵遗存。
村支书石大山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带着陈远参观正在修复的三教堂:陈组长,这座三教堂在我们村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去年村民们自发集资,先把大殿的屋顶修好了。
陈远注意到,虽然施工条件简陋,但工人们都十分用心。一位老木匠正在仔细修补斗拱,手法娴熟而虔诚。
这是石师傅,他们家祖上就是建这个庙的木匠。石大山介绍道,听说要修三教堂,他特意从城里回来,说什么也不要工钱。
石师傅抬起头,擦了把汗: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手艺,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三教堂重修,值了!
陈远暗中运转文昌神力,发现这座三教堂虽然破旧,但文运根基尚存。更让他惊喜的是,村民们的虔诚之心,正在让这里的文运逐渐复苏。
第二节:禹王庙的奇迹
下一站,陈远来到了清河岸边的龙泉村。这里有一座祭祀大禹的禹王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地重要的水利文化遗存。
让陈远惊讶的是,这座禹王庙的修复完全由在外工作的游子们推动。在省城工作的王总组建了禹王庙修复基金会,短短三个月就筹集了二百多万资金。
我们龙泉村世代受清河养育,也世代与河水抗争。视频连线中,王总动情地说,禹王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象征。
修复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称奇的巧合。工人们在清理庙基时,意外发现了一块明代治水碑刻,上面记载的治水经验对今天的防汛工作仍有参考价值。更神奇的是,在禹王庙重修落成当天,持续了半个多月的干旱突然结束,降下了甘霖。
这是禹王爷显灵啊!老村民们激动地说。
陈远知道,这不是什么神灵显灵,而是文运复苏带来的自然调和。通过《功德簿》,他清楚地看到,禹王庙作为当地水文智慧的载体,其文运与自然环境本就息息相关。
第三节:汤王庙的传承
在翠云县的青松村,陈远看到了一座别具特色的汤王庙。这里祭祀的是商汤,庙内保存着完整的清代壁画,描绘着商汤桑林祈雨的故事。
我们村的汤王庙最特别的是这些壁画。村主任李师傅自豪地介绍,去年修复时,我们特意从省城请来了文物修复专家。
令人感动的是,村里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也参与了壁画保护工作。虽然他们不能直接接触文物,但通过临摹学习,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们要让下一代知道,这些壁画不仅好看,还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小学张老师说,商汤祈雨的故事,教会我们敬畏自然、心系苍生。
陈远注意到,在汤王庙的修复中,村民们特别注重传承教育。他们开设了传统文化课堂,请老人讲述商汤的故事,组织年轻人学习传统建筑技艺。这种传承,让文运的延续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文运网络的新生
随着调研的深入,陈远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这些古建筑的修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呼应、相互滋养。
在文昌阁读书的孩子,会去三教堂了解多元文化;
在禹王庙学习治水智慧的老人,会到汤王庙参悟仁政之道;
而所有这些古建筑,都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功德簿》,陈远看到这些古建筑之间正在形成更加复杂的文运连接。文昌阁的文运滋养着学堂,禹王庙的文运调和着水文,汤王庙的文运启迪着政德,三教堂的文运融汇着思想...
这些文运支流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更加立体、更加坚韧的文运守护网。
第五节:民间的智慧
在调研过程中,最让陈远感动的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保护智慧。
在清源古城,居民们成立了古建筑保护协会,制定了详细的保护公约;
在青云镇,工人们用业余时间义务参与古庙修复;
在碧水乡,村民们发明了以修代租的模式,将古建筑修缮与使用相结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科级帝君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科级帝君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