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陈远在笔记中写道,民间的创造力,是文运传承的不竭源泉。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经验正在通过《功德簿》构建的文运网络快速传播。一个地方的好做法,很快就会被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第六节:新的挑战
然而,随着古建筑修复热潮的兴起,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
有的地方出现了修复性破坏,用现代材料替代传统材料;
有的地方把古建筑过度商业化,失去了文化内涵;
还有的地方缺乏专业指导,修复效果不尽如人意...
修复容易,传承难。陈远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我们要修复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建筑承载的文化灵魂。
他立即通过文运网络,引导各地注意这些问题:
组织专家编写《古建筑修复技术指南》;
推广修旧如旧的科学修复理念;
鼓励活态传承的保护模式...
第七节:文运的升华
最让陈远惊喜的是,随着古建筑修复工作的深入,文运本身也在发生着升华。
在南都市的一座修复后的文昌阁里,陈远看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一位老教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述本地的历史名人,而这些名人当年就是在这座文昌阁里读书求学。
文运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就蕴藏在这些真实的故事里。老教师说。
在云山县的一座禹王庙,当地水利部门正在组织青年职工学习古代的治水智慧。古老的碑刻与现代的科技在这里对话,迸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在翠云县的一座三教堂,佛、道、儒三家的学者坐而论道,探讨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这种包容并蓄的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
第八节:网络的完善
半年后,陈远再次通过《功德簿》观察全省的文运状况。
原本稀疏的文运网络已经变得密集而坚韧。数以千计的古建筑节点分布在天南地北,每个节点都在散发着独特的文运之光。
更可贵的是,这些节点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
文昌阁的文运滋养着教育;
禹王庙的文运守护着生态;
汤王庙的文运启迪着治理;
三教堂的文运融汇着思想...
这些文运支流相互支持、相互滋养,共同构筑起华夏文明的坚实根基。
第九节:新的征程
在年终总结会上,陈远分享了这半年来的观察和思考:
古建筑修复的热潮,反映的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回归。每一座修复的文昌阁、禹王庙、汤王庙、三教堂,都是文明薪火的传承。
但我们要记住,修复古建筑只是手段,传承文明才是目的。要让这些古建筑真正起来,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的文化家园。
会后,陈远接到通知,国家文物局希望将南都经验向全国推广。
站在办公室窗前,陈远望着远方。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更广阔的土地上,还有无数古建筑等待着修复,还有无数文明记忆等待着唤醒。
但此刻的他充满信心。因为有民心的支持,有智慧的引领,更有那绵延不绝的文运长河,始终在滋养着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
古建新生,文运绵长。这文明的薪火,必将永远传承。
(未完待续)
-----
喜欢科级帝君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科级帝君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