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春风总带着股韧劲,刮过戈壁时卷着细沙,却也把岗亭旁柠条的新叶吹得愈发鲜亮。周卫国在戍边精神岗待了整整十天,每天天不亮就跟着张明远他们去巡逻,踩着当年走熟的路线,指尖划过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界碑,总忍不住弯腰拂去基座上的浮尘——就像四十多年前,他每天清晨做的那样。
“当年这里没有护栏,巡逻时得踩着碎石子走,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周卫国指着界碑旁一道浅浅的石痕,对跟在身后的辰辰说,“有次下大雨,我在这里摔了一跤,裤腿划了个大口子,日志里还记着‘巡逻途中遇雨,衣物破损,界碑完好’。”
辰辰立刻翻开《戍边守护日志》,在1981年的旧记录旁补充:“小周叔叔说,当年此处无护栏,雨天易滑。今日巡逻时已检查新安装的防护栏,牢固无松动。——辰辰”他抬头朝周卫国笑,“我们把您说的老细节都记下来,让日志更完整。”
周卫国蹲下身,看着日志本上稚嫩的字迹,伸手揉了揉辰辰的头发:“好啊,要记细点。每一道坡、每一棵草,都是守护的记号。”他转头望向远处的戈壁,晨光里,新栽的梭梭苗排成整齐的队列,像一群年轻的哨兵,“当年我们只能种柠条,现在能种这么多固沙植物,变化真大。”
这些天,周卫国跟着大家一起整理展厅。老木桌被打磨得锃亮,摆在展厅正中,桌面的裂纹里嵌着细蜡,像是把岁月的痕迹都封存在里面;老马灯放在定制的玻璃展柜里,旁边贴着手写的说明:“1979年戍边战士所用,灯座划痕为周卫国同志当年值岗时不慎所致,见证风雪守岗岁月”;两本日志——1980年的牛皮纸本和现在的蓝皮本——并排放在展柜上层,纸页被透明保护膜裹着,阳光照在上面,新旧字迹都泛着光。
“小周,你看这个。”刘志强从一个旧木箱里翻出一个铁皮盒,打开来,里面是一枚褪色的红星徽章,“这是你当年丢的那枚,我们找了好几天,后来在柠条丛里捡到的,一直替你收着。”
周卫国接过徽章,指尖轻轻摩挲着上面的锈迹,眼眶一下子就红了。那是他刚入伍时发的,当年擦枪时不小心掉落,他以为早就丢在风沙里了,没想到时隔四十多年,还能再摸到。“谢谢你们……”他声音有些发颤,把徽章小心翼翼地放进展柜,“就放在老马灯旁边吧,它们都是老伙计。”
古丽和林晓拿着彩笔,在展厅的墙上画壁画。左边画着老哨所的土坯墙、战士们扛枪巡逻的背影;右边画着新岗亭、孩子们写日志的模样;中间画着一座彩虹桥,桥上走着穿着不同年代军装的人,手里都捧着一本日志本。“小周叔叔,你看我们画的桥,像不像日志本连起来的?”林晓仰着头问。
周卫国笑着点头:“像!太像了。这座桥,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现在,咱们都是桥上的人。”他看着孩子们认真画画的样子,忽然想起自己十八岁时,在哨所的墙上用木炭画界碑的场景——那时候的笔触很生涩,却藏着最纯粹的热爱。
这些天,村里的老乡们总来岗亭看周卫国,有人带着自家种的核桃,有人提着刚熬好的奶茶,还有当年见过他的老人,拉着他的手唠家常:“当年你帮我家修过羊圈,还记得不?”“你退伍那年,给我家娃送过一本《雷锋日记》,娃现在也成了村干部,跟着你学做事呢。”
周卫国把这些事都记在心里,晚上就坐在岗亭的煤油灯下,在日志本上补充:“2024年3月12日,见老乡阿不都大叔,忆及当年帮其修羊圈往事。大叔言,如今村里羊圈都成了标准化的,羊群壮大,日子富足。守护家园,从来不是单兵作战,是军民同心,共守这片土。——周卫国”
他还在日志里画了一张简易的地图,标注出当年巡逻时的几个险点:“老风口段,春季多沙尘暴,需提前加固铁丝网”“黑石山脚下,雨季易滑坡,应定期清理碎石”。辰辰看到后,立刻照着地图,在新的巡逻计划上补充了注意事项,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警示标志。
三月中旬的一天,小艾克拜尔带来了一个沉甸甸的包裹,是从陕南寄来的。“周叔叔,您老家寄来的!”
周卫国拆开包裹,里面是一筐风干的苹果,还有一本厚厚的相册。苹果带着淡淡的果香,辰辰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甜汁在嘴里散开:“小周叔叔,您家的苹果真甜!”
“这是村里种的红富士,现在是咱们那儿的特产。”周卫国笑着说,翻开相册,里面是村里的照片:整齐的苹果园、崭新的文化广场、孩子们在教室里读书的模样……他指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片苹果花海,洁白的花瓣里藏着嫩黄的花蕊,“这是我家的果园,每年四月,苹果花就开得这么旺。”
他从相册里抽出几张照片,递给辰辰:“把这些贴在日志里吧,让孩子们看看,叔叔在老家是怎么守护家园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雪岭枪魂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雪岭枪魂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