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雪总在立春后渐渐收敛性子,细密的雪粒变成了零星的雨夹雪,落在脸上带着点湿暖的凉意。戍边精神岗的木屋顶上,积雪顺着屋檐往下淌,在地面砸出一个个小水洼,倒映着渐亮的天光。辰辰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戍边守护日志》跑到岗亭外,蹲在柠条丛旁——那些被雪压弯过的枝条,已经悄悄冒出了嫩黄的芽苞,像攥着一把把小拳头,透着股攒了一冬的劲儿。
“张爷爷,您看!第三排的柠条芽都冒出来了!”辰辰举着日志本朝岗亭喊,纸页上刚画完的柠条苗还带着铅笔的灰痕。岗亭里,张明远正和王建国、刘志强一起,用细砂纸打磨老哨所的旧木桌——这张桌子是1979年哨所建成时打的,桌面裂了好几道缝,他们打算把它修一修,等小周回来,一起放在新展厅里。
张明远放下砂纸,扶着腰站起来,朝辰辰摆摆手:“慢点跑,别摔着!”他走到柠条丛旁,弯腰仔细看着那些芽苞,手指轻轻碰了碰,“当年我们种的第一茬柠条,也是开春冒芽,小周那时候总蹲在这儿数,说‘等它们长成树,风沙就进不来了’。”
王建国端着一盆温水过来,手里拿着块干净的棉布,蹲下身给老马灯擦拭玻璃:“小周来信说,开春苹果花开了就来,算算日子,也快了。”他擦灯的动作格外轻,像是怕碰碎了什么,“我这几天总梦见他,还是十八岁的样子,背着帆布包站在雪地里,喊‘战友们,我回来了’。”
刘志强从屋里抱出一摞旧报纸,都是当年哨所订阅的《解放军报》,纸页已经发黄发脆,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他坐在门槛上,慢慢翻着报纸,忽然指着一则小通讯笑了:“你们看,这是1980年的报道,写的就是咱们哨所防雪灾的事,里面还提了小周‘冒雪加固铁丝网’呢。”
辰辰凑过去看,报纸上的文字密密麻麻,他指着“战士周卫国”几个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年仅十八岁的战士周卫国,主动请缨前往风口段加固铁丝网,风雪中连续作业四小时,手脚冻得失去知觉仍坚持完成任务……’”念完,他抬头看着三位老兵,眼睛亮晶晶的,“小周叔叔当年好勇敢啊!”
“那可不。”刘志强把报纸叠好,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塑料封袋里,“他那时候年纪小,性子却倔,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有次巡逻遇上沙尘暴,他把自己的水壶让给中暑的战友,自己渴了一路,回来嘴唇都裂出血了,记日志的时候还只写‘巡逻顺利,战友身体无碍’。”
正说着,古丽和林晓提着一个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玉米馍馍,冒着热气。“爷爷们,吃点馍馍暖暖身子。”古丽把篮子放在桌上,拿起一个馍馍递给张明远,“我妈说,开春了要多吃点粗粮,有力气干活。”
林晓则凑到日志本旁,翻看着辰辰新写的内容:“你写‘柠条芽苞冒尖,老马灯玻璃已擦净,等待小周叔叔归来’——我也想写一句!”她拿起铅笔,在辰辰的字迹旁边,歪歪扭扭地写:“今日帮刘爷爷整理旧报纸,看到小周叔叔的故事,我也要像他一样勇敢。——林晓”
辰辰笑着点点头,又翻到新的一页,写下:“2月15日,晴。柠条冒芽,旧报纸里找到小周叔叔的报道。张爷爷他们在修老木桌,说要给小周叔叔留个座位。风里有了暖意,好像能闻到苹果花的香味了。——辰辰”
接下来的日子,岗亭里每天都热闹非凡。附近的老乡们听说小周要回来,都主动过来帮忙:李大叔带着工具来修补老哨所的土坯墙,把墙上剥落的泥块重新抹平,还特意把当年战士们刻的身高线描得更清晰;马大婶和几个妇女一起,给岗亭缝了新的棉门帘,上面绣着“戍边情”三个红字;村里的孩子们也常来,帮着整理旧物件——有的擦炮弹壳做的笔筒,有的给旧照片贴保护膜,有的则围着老兵们,听他们讲更多当年的故事。
小艾克拜尔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托人联系了县文化馆,文化馆同意捐赠一批展柜,用来摆放老日志、老马灯、旧报纸这些物件,还会派专人来指导展厅的布置。“等小周叔叔回来,咱们的展厅就能初步成型了。”小艾克拜尔拿着展柜的设计图,给大家讲解,“这里放老马灯,旁边贴上周叔叔当年摔灯的故事;这里放两本日志,一本是张爷爷的旧日志,一本是辰辰他们的新日志,让大家看看跨越四十年的记录;这里再挂上周叔叔的新旧照片,对比着看,多有意义。”
辰辰每天都会跟着小艾克拜尔一起规划展厅的布局,他在日志本上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标注着每个物件的摆放位置,还在旁边写着对应的故事。有天晚上,他趴在炕头写日志,写到一半忽然想起什么,翻身下床,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画纸——那是他偷偷画的小周叔叔,穿着军装站在界碑旁,旁边是长大后的他,穿着同样的军装,手里也抱着一本日志本。他把画纸贴在日志本里,旁边写着:“我以后也要当戍边战士,把守护的故事一直写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雪岭枪魂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雪岭枪魂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