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春天总带着几分倔强,一场迟来的春雪刚过,寒意还没散尽,戍边精神岗旁的柠条苗就冒出了嫩黄的芽尖——那是小木拉提去年夏天带着孩子们种下的,在雪水的滋润下,硬是顶破了冻土,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辰辰蹲在柠条丛旁,小心翼翼地拨开残雪,看着芽尖上的水珠,兴奋地朝岗亭里喊:“古丽!林晓!你们快来看,柠条发芽啦!”
正在整理“精神手札”的两个女孩闻声跑出来,顺着辰辰指的方向看去,果然,一片嫩黄星星点点地撒在褐色的土地上,像撒了一把细碎的金子。“太神奇了!雪刚化就发芽,它们不怕冷吗?”林晓伸手想摸,又怕碰坏了芽尖,轻轻缩了回来。
“张爷爷说,柠条最耐寒,就像当年的老兵爷爷们一样。”古丽望着柠条苗,小声说,“它们要陪着界碑熬过冬天,等到夏天,就会长出好多绿叶,给界碑遮阴。”
三人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张明远、王建国和刘志强骑着马过来,马背上驮着几个竹筐,里面装着新翻的土和花籽。“孩子们,春雪化了,该给柠条苗松松土,再种点格桑花籽,让岗亭旁更热闹些。”张明远跳下马,拿起小锄头,“当年我们在岗哨旁种格桑花,就是想让边境线多点颜色,看着心里亮堂。”
王建国提着竹筐走过来,里面的花籽是他特意托人从牧区买来的,混着去年收集的格桑花种子:“这些花籽耐活,撒下去浇点雪水就能发芽,等夏天开花了,和柠条苗搭着,好看得很。”
孩子们立刻跑回岗亭,拿出小铲子和水桶,跟着老兵们一起忙活。辰辰学着张明远的样子,用小锄头轻轻给柠条苗松土,动作小心翼翼,生怕碰伤了刚冒出来的芽尖:“张爷爷,柠条苗这么小,能长得像老哨所旁的那些一样高吗?”
“能!”张明远蹲下来,手把手教他松土,“当年我们种第一棵柠条,也就这么点大,历经了多少风雪,现在都长成小树苗了。它们和人一样,只要根扎得深,再难的环境也能活下来。”他指着柠条苗根部的冻土,“你看,它们的根早就扎进土里了,这就是底气。”
刘志强则带着古丽和林晓撒花籽,他抓起一把花籽,均匀地撒在界碑周围的空地上:“格桑花要撒得匀,阳光好的地方长得旺。当年我们巡逻回来,就爱坐在岗哨旁,看着格桑花随风摇,再苦再累都觉得值。”
林晓一边撒花籽,一边念着从日志本上记的话:“‘格桑花又开了几朵’,王爷爷当年就是这么写日志的对不对?等夏天花开了,我们也要在日志上记下来,记上‘格桑花开了一片,柠条苗长高了一寸’。”
“好啊!”王建国笑得合不拢嘴,“还要记上,是谁种的花,是谁松的土,让后来的人知道,这些花和苗,都是大家用心养出来的。”
忙活了一上午,柠条苗都松了土,格桑花籽也撒完了。孩子们提着水桶,从附近的小溪里打来雪水,小心翼翼地浇在花籽和柠条苗根部。辰辰看着湿乎乎的土地,仿佛已经看到了夏天花开遍野的样子:“到时候,游客来参观,就能看到格桑花围着界碑,多好看。”
中午休息时,大家坐在岗亭里,围着煤炉取暖。张明远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枚风干的格桑花标本,花瓣虽然有些褪色,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模样:“这是1980年夏天采的,当年岗哨旁的第一丛格桑花开了,我特意摘了几朵压成标本,想留个纪念。”
他把标本递给孩子们,辰辰轻轻捧着,花瓣薄薄的,带着淡淡的草木香:“张爷爷,这标本能放进‘精神手札’里吗?让大家都看看当年的格桑花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能!”张明远点点头,“这标本跟着我四十多年了,现在交给你们,让它在‘精神手札’里,继续见证界碑旁的变化。”
小木拉提和古丽娜扎赶来时,正看到孩子们围着标本讨论。小木拉提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关于戍边精神的宣讲提纲:“爷爷们,孩子们,我们学校要组织‘戍边精神进校园’活动,想请大家一起去,给同学们讲讲岗亭、柠条和格桑花的故事。”
“好啊!”辰辰第一个举手,“我要去讲柠条苗发芽的故事,告诉同学们,柠条苗不怕冷,我们也不怕困难。”
古丽也跟着说:“我要讲格桑花的故事,讲爷爷们当年种格桑花的心情。”
张明远看着孩子们积极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我们老兵也去,给同学们讲讲当年在岗哨旁种第一棵树、第一丛花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守护边境不只是巡逻,还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几天后,“戍边精神进校园”活动在南疆小学举行。操场上,孩子们坐得整整齐齐,前面的台子上,摆着那盏老马灯、一本《戍边守护日志》,还有那几枚格桑花标本。
张明远先走上台,手里拿着标本,给同学们讲起了当年的故事:“1980年,我们的岗哨还是土坯房,四周光秃秃的,看着心里发慌。有一天,一位牧民送来一把格桑花籽,说‘种点花吧,看着热闹’。我们就把花籽撒在岗哨旁,没想到第二年就开了花,黄的、粉的,像给岗哨围了条花裙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雪岭枪魂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雪岭枪魂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