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南疆,风里带着清冽的凉意,界碑旁的格桑花虽已谢尽,却有一片新栽的柠条苗在风中挺立——那是小木拉提暑假回来时,带着“戍边故事新小队”的孩子们一起种的,说是要让耐寒的柠条,陪着界碑熬过寒冬。
这几天,张明远总往界碑跑,手里揣着一张图纸,时不时停下来比划。王建国看他神神秘秘,忍不住问:“老张,你这天天往界碑跑,藏着啥心事?”
张明远展开图纸,上面画着一个小小的岗哨亭,旁边标注着“戍边精神岗”:“咱们年纪大了,走不动巡逻路了,但界碑旁得有个‘岗哨’,让孩子们能常来守着,也能给来参观的人遮风挡雨。”
原来,他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学生来界碑前宣誓、听故事,总想着搭个简易岗哨亭——既能让孩子们有个休息、记录故事的地方,也能让“守护”有个更具体的载体。
刘志强凑过来一看,连连点头:“好主意!岗亭不用大,能放张桌子、几把椅子,再摆个记录本就行。孩子们来的时候,能在本子上记上见闻;游客来了,能坐下听故事,多好。”
小艾克拜尔听说后,立刻联系了当地的志愿者团队,大家纷纷捐材料、出力气。消息传到小木拉提所在的高中,他特意带着宣讲社的同学请假回来,说要亲手给界碑搭“新岗哨”。
动工那天,天刚蒙蒙亮,队伍就出发了。志愿者们扛着木材、工具走在前面,老兵们坐在马车上,指挥着路线;小木拉提带着同学们抬着水泥,辰辰则领着新小队的孩子们,拿着小铲子,帮着清理界碑旁的碎石。
“岗亭就搭在界碑东侧,背风。”张明远指着一块平坦的空地,“当年我们在岗哨值班,就爱找这种背风的地方,能少受点冻。”
大家分工合作,志愿者们测量、挖坑、搭框架;小木拉提跟着木工师傅学锯木头,虽然手上磨出了水泡,却不肯停下;辰辰带着孩子们,把老兵们提前准备好的旧木板擦干净——这些木板是从老哨所拆下来的,上面还留着当年的刀痕,张明远说,要让老哨所的“记忆”,融进新岗哨里。
休息时,张明远坐在旧木板上,给孩子们讲当年岗哨的故事:“1978年,咱们的第一个岗哨就是个土坯房,四面漏风,冬天的时候,夜里值班得裹着两件棉衣,还是冻得直打哆嗦。有一次下暴雪,雪把岗哨门堵了,我们是从窗户爬出去的,踩着齐腰深的雪去巡逻。”
“那岗哨里有灯吗?”新小队的一个小女孩问。
“有,是马灯。”王建国笑着说,“点上煤油,昏昏暗暗的,却能照亮岗哨里的小桌子——桌上放着巡逻日志,我们每次回来,都要把看到的情况记下来,比如‘今日无异常’‘格桑花又开了几朵’,记着记着,就记了满满十几本。”
刘志强则从背包里拿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马灯,放在地上:“这就是当年岗哨里用的,后来哨所翻新,我特意留了下来。等新岗哨搭好,就把它放在里面,让孩子们看看当年的灯,想想当年的苦。”
孩子们围过来看马灯,辰辰轻轻摸了摸灯座上的划痕,小声说:“原来当年的灯这么暗啊,我们现在有电灯,还有手电筒,太幸福了。”
“幸福是守出来的。”小木拉提蹲下来,看着辰辰,“咱们搭这个新岗哨,就是要记住,现在的安稳,都是前辈们用苦日子换回来的。以后我们来这里值班,就要像当年的爷爷们一样,认真守护界碑。”
辰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马灯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生怕摔了。
忙活了三天,新岗哨终于搭好了。小小的岗亭是木质结构,屋顶铺着防水油布,侧面刻着“戍边精神岗”五个红色的字,门口挂着一盏红灯笼——和当年守岁夜挂在界碑旁的那盏一模一样。
岗亭里,摆着一张用旧木板做的桌子,桌上放着那盏老灯、一本崭新的《戍边守护日志》,还有几支印着格桑花的钢笔;墙角堆着几件小小的防寒服,是给值班的孩子们准备的。
揭牌那天,来了好多人——南疆小学的师生、志愿者、附近的牧民,还有从内地赶来的游客。张明远亲手揭开红布,“戍边精神岗”五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从今天起,这‘戍边精神岗’就正式上岗了!”张明远的声音洪亮,“咱们定下规矩:每周六、周日,由‘戍边故事小队’的孩子们来值班,记录来访的人和事,给游客讲界碑的故事;每月初一,咱们老兵来坐岗,给孩子们补讲故事里的细节;要是遇到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来,陪着界碑守岗。”
话音刚落,辰辰就拉着几个小伙伴,穿上小防寒服,端正地坐在岗亭里,拿起钢笔,在日志本上写下第一行字:“今日,戍边精神岗揭牌,我和小伙伴们来值班,会好好守护界碑。——辰辰”
小木拉提则带着宣讲社的同学,给游客讲解岗亭的来历:“这岗亭的木板来自老哨所,马灯是当年老兵们用过的,每一件东西都藏着戍边的故事。我们在这里值班,不只是看岗,更是传承——传承前辈们守护家园的初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雪岭枪魂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雪岭枪魂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