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夜晚,四合院里闷热难当,家家户户都搬着小板凳、马扎到院里乘凉。男人们摇着蒲扇,谈论着厂里的活计和时局新闻;女人们则凑在一起,一边纳鞋底、补衣服,一边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昏暗的光线下追逐打闹。
林向阳坐在自家门口,借着屋里透出的微弱灯光,看似在翻阅一本旧杂志,耳朵却捕捉着邻居们的闲聊。他听到前院赵婶因为看不懂街道新发的通知,错过了领取肥皂票的时间,正懊恼地抱怨;听到中院李家大哥因为识不得几个字,在厂里一次安全操作规程考试中差点不及格,被扣了奖金;也听到后院几个半大孩子,对着一本小人书,连蒙带猜地读着上面的字……
文化知识的匮乏,像一道无形的鸿沟,横亘在许多普通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中。林向阳心中微微一动。提升整个院落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氛围,对他而言,百利而无一害。一个更有秩序、更有见识的邻里环境,能为他提供更好的掩护,也能潜移默化地改善大家的生活质量。
直接出面组织?那太引人注目,也不符合他一个学生的身份。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对面西户那扇亮着灯的窗户。阎埠贵,这位现成的“文化人”,不正是最合适的人选吗?
第二天,林向阳照例去阎埠贵家换书。交割完“货物”(几本旧期刊换了一小瓶香油)后,林向阳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看着阎埠贵那满屋的书,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敬佩和惋惜。
“阎老师,您懂得真多,家里藏书也丰富。”林向阳语气真诚,“就是有时候觉得,这么多知识,就您一个人懂,有点可惜了。”
阎埠贵正在美滋滋地端详那瓶香油,闻言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哦?可惜?知识嘛,在精不在多,我自己领会了就行。”
“我不是这个意思,”林向阳摆摆手,像是突发奇想,“我是觉得,咱们院里好多叔叔阿姨,还有像解放哥那样的,其实也挺想学点文化的。就是没人教,也没个由头。要是……要是阎老师您能出面,在院里组织个什么……嗯,比如‘扫盲班’或者‘读书会’之类的,利用晚上乘凉的时间,给大家讲讲,那该多好?您这满肚子的学问,不就有用武之地了?”
他观察着阎埠贵的表情,继续加码:“到时候,全院老小都搬着凳子来听您讲课,那场面,想想就……就跟旧时候的私塾先生一样,不,比私塾先生还受人尊敬!街道知道了,肯定也得表扬您,说您热心公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这可是名利双收的好事啊!”
“私塾先生?街道表扬?”阎埠贵的心被这几句话说得活络起来。他这人,好面子,有虚荣心,一直以文化人自居,却苦于没有合适的舞台展示。林向阳描绘的这幅画面——全院人仰着脑袋,聚精会神听他讲课,街道领导给予肯定——简直挠到了他的痒处!
虽然没什么实际好处(他下意识地忽略了“名利双收”中的“利”),但这“名”可是实实在在的!能极大满足他的精神需求!
他捋了捋并不存在的胡须,故作沉吟:“这个嘛……组织学习,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倒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只是……这备课、讲课,也挺耗费心力的……”
林向阳立刻接口:“阎老师,您学问大,随便讲讲就够大家学的了!再说,这也是造福邻里的大好事,大家肯定会念您的好!要不,您先跟一大爷他们商量商量?我看一大爷也挺重视院里风气的。”
阎埠贵越想越觉得此事可行。既能彰显他的学识和地位,又能落个热心公益的好名声,还能在易中海那些院里管事的人面前露脸,简直是一举多得!
“嗯,向阳啊,你这个提议,很有建设性!”阎埠贵挺直了腰板,脸上放出光来,“作为院里的一份子,又是人民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为提高大家的科学文化水平贡献一份力量!我这就去找老易商量商量!”
事情进展得出乎意料的顺利。易中海一听这事,立刻表示支持。他觉得这是提升大院整体素质的好事,能减少很多因愚昧无知引发的矛盾。刘海中虽然有点酸溜溜的,觉得风头被阎埠贵抢了,但这事毕竟冠冕堂皇,他也不敢反对,反而表示可以帮忙维持秩序。
于是,没过几天,一张用毛笔字写得工工整整的通知就贴在了院里的公告栏上:为响应号召,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本大院特利用晚间乘凉时间,于中院开设“红星大院居民扫盲识字暨文化学习班”,由本院阎埠贵老师义务主讲,欢迎广大居民踊跃参加!
开班第一晚,场面颇为壮观。中院拉了个大灯泡,照得亮堂堂的。阎埠贵搬了张桌子当讲台,上面还铺了块干净的蓝布,放着他的茶杯和一本《新华字典》。下面密密麻麻坐满了人,有想认字的家庭妇女,有想学点技术理论的年轻工人,还有被家长逼着来感受气氛的半大孩子。易中海、刘海中等几位大爷也坐在前排,以示重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我的1949从农村开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合院:我的1949从农村开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