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缓缓覆盖住古县的街巷。林晓坐在小旅馆的书桌前,台灯的光晕在桌面上投下一圈暖黄,照亮了摊开的一叠诉求清单。纸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有的是陈秀莲一笔一划写下的“退还招牌费、恢复营业执照”,有的是王大爷歪歪扭扭的“修好老街管网、能踏实住”,还有周志强用红笔圈出的“建立长效监督,杜绝形式主义回潮”。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周志强发来的消息:“林组长,商户们都在传问责大会的事,有人说怕赵立群背后有人,最后不了了之。”
林晓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回复:“放心,证据确凿,民心所向,没人能护着他。”发送完毕,她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仿古街方向——那里的灯火依旧明亮,却没了往日的喧嚣,只有零星几家商户还亮着灯,大概是在盼着一个公道。
这时,敲门声响起,是陈秀莲。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围裙,头发上还沾着点面粉,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站在门口有些局促:“林组长,我……我刚煮了点馄饨,想着你忙到现在没吃饭,给你送点过来。”
林晓侧身让她进来,接过保温桶,掀开盖子时,热气裹挟着鲜美的香气扑面而来。“谢谢你,秀莲姐,正好饿了。”林晓拿起勺子舀了一个,温热的汤汁滑入喉咙,暖意顺着食道蔓延到心底。
陈秀莲在书桌旁的椅子上坐下,目光落在那叠诉求清单上,伸手轻轻摩挲着自己写下的那行字,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林组长,我真能拿回那3万块钱吗?真能重新开店吗?”
林晓放下勺子,认真地看着她:“能。赵立群已经交代了强制摊派的事实,你的招牌费、管理费差额,都会一分不少地退给你。营业执照也会尽快恢复,你放心。”
“可我还是怕……”陈秀莲低下头,手指绞着围裙的边角,“以前我们也找过不少次,每次都被推回来,赵书记一句话,就能让我们的店说封就封。这次……”她的声音哽咽了,“我丈夫卧病在床,孩子在上大学,那小店是我们全家的命啊。”
林晓看着她泛红的眼眶,想起白天在留置室里看到的赵立群——那个始终梳着油头、穿着定制西装的县委书记,在铁证面前终于卸下了所有伪装,脸色惨白如纸。她轻声说:“秀莲姐,以前你们孤立无援,现在不一样了。有周大哥的实名举报,有商户们的联名证词,有王大爷这样的老街居民作证,还有省纪委的公正调查。这次的问责大会,就是要让所有不公都摊在阳光下,让赵立群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陈秀莲抬起头,眼里蓄满了泪水,却带着一丝光亮:“我信你,林组长。从你第一次找到我,愿意听我诉苦,愿意帮我收集证据开始,我就信你。那天你拦着不让他们把我拉走,当着市领导的面掀开遮羞墙,我就知道,你是真的想为我们老百姓做事。”
正说着,敲门声再次响起,周志强和王大爷走了进来。王大爷拄着拐杖,由周志强扶着,身上穿了一件干净的深蓝色中山装,大概是特意为了问责大会准备的。
“林组长,我们来跟你说说诉求。”王大爷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很有力,“我年纪大了,别的也不求,就想让老街的管网能修好,下雨不再积水,房子不再漏雨,能安安稳稳地过完后半辈子。”
周志强在一旁补充道:“林组长,我还有个想法。问责不是目的,解决问题、防止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才是关键。我建议在问责大会上,同步公布整改方案,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
林晓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已经联系了陈谨老师,他给了我不少制度建设的建议,比如建立‘民生优先’考核机制,把群众满意度纳入干部考核核心指标;设立民生监督员,由群众选举产生,监督政府工作。我连夜整理了一份《古县民生整改三年计划》,准备提交给省纪委,争取在问责大会上一起公示。”
“民生监督员?”陈秀莲眼睛一亮,“就是让我们老百姓自己监督政府吗?”
“对。”林晓笑着说,“以后政府要搞什么项目,要花什么钱,都要让民生监督员参与讨论,要征求老百姓的意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干部一拍脑袋就决定,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王大爷激动地说:“这好啊!这才是真的把我们当主人看!要是早有这样的制度,赵立群也不敢这么胡作非为。”
周志强叹了口气:“以前古县也不是这样的。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干部们都骑着自行车下基层,哪家有困难,哪家有诉求,都记在本子上,想方设法解决。可后来,有些人当了官,就忘了本,眼里只有政绩,只有上级,再也看不到老百姓的难处了。”他想起自己儿子倒闭的店铺,想起那些被强制换招牌的商户,眼眶红了,“林组长,这次一定要把制度建扎实,不能让整改变成走过场,不能让形式主义卷土重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反腐深渊回响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反腐深渊回响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