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十二个字,像十二根淬了毒的钢针,透过手机屏幕,扎进林默的视网膜,直刺大脑皮层。
“巷子里的风,很冷吧?”
一瞬间,常贵家门前那条阴森小巷里的寒意,仿佛穿越了时空,重新包裹住他。那不是自然的冷,而是被人窥伺、被人标记、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阴冷。
是谁?
周良安?张狂?还是那群藏在阴影里的地痞流氓?
林默的第一个念头是删除短信,装作没看见。但理智告诉他,这是一种鸵鸟行为。对方既然能精准地捕捉到他的行踪,就意味着他从踏入城南的那一刻起,或许就已经暴露在监控之下。
他没有回复,也没有删除。他只是平静地将手机揣回兜里,仿佛那只是一条运营商发来的垃圾短信。他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波澜。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后心,已经被冷汗浸湿了一小片。
这张看不见的网,比他想象的还要大,还要密。
走进灯火通明、却空无一人的办公大楼,那股被窥伺的感觉才稍稍减退。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倒映着他孤单的身影,每一步都发出清晰的回响,空旷得让人心慌。
他没有回综合一处,而是直接去了夏清月的办公室。
市长办公室的钥匙,夏清月给了他一把备用的,理由是“方便随时送取文件”。这在市政府大院里,是独一份的信任,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忌惮。
办公室里还残留着夏清月身上那股清冽的香气。林默没有开主灯,只打开了办公桌上的那盏小台灯。暖黄色的光晕,在巨大的办公室里圈出一片小小的、安全的孤岛。
他坐上那张象征着江州市最高行政权力的椅子。椅子很大,很软,陷进去,能感觉到一种被权力包裹的错觉。但他没有丝毫的享受,只觉得浑身冰冷。
他闭上眼,夏清月那句“我要让他明白,今天不斩断周良安这只手,明天就会有千百只这样的手,从我们干部队伍的内部长出来!”在耳边回响。
这篇内参,是一把刀。
一把递给省委书记,用来斩断“毒瘤”的刀。
他,林默,就是那个负责磨刀和递刀的人。
磨得太钝,伤不了人,自己会沦为笑柄。磨得太利,刀光外泄,还没递出去,自己就可能先被割伤。
他将常贵的遭遇、周良安的“三驾马车”理论、夏清月的愤怒与决心,在脑海中反复揉碎,咀嚼,消化。
这不能是一封声泪俱下的控诉信。省委书记每天看到的民间疾苦,比这惨烈的多得多。同情心,是最高级别的领导者最不稀缺、也最廉价的情感。
这也不能是一份罗列罪证的举报信。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直接攻击一位背景深厚的市委副书记,等于政治自杀。那只会让省委书记觉得,这是江州市内部的权力斗争,是夏清月在利用他当枪使。
所以,这篇东西,必须超越个人恩怨,超越具体事件。
它必须冷静、客观、深刻。
它必须像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用冰冷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去剖析一个足以引起最高层警惕的“现象”和“模式”。
林默睁开眼,眼神里已经没有了迷茫。他拉开抽屉,拿出稿纸和笔。在这种需要高度思想集中的时候,他更喜欢用笔,一笔一划,能让他的思路更加清晰。
笔尖落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他没有从常贵开始写,也没有从城南旧改开始写。
他的第一行字,标题是——《关于基层治理中“精细化管理陷阱”的观察与思考》。
一个无比中性,甚至有些学究气的标题。
他下笔极快,脑中的思绪如同开了闸的洪水。
开篇,他引用了最新的几组关于基层矛盾激增的公开数据,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已经失灵,各地都在探索“精明化管理”模式。这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切入点,谁也挑不出毛病。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指出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值得警惕的“异化模式”。他没有用“三驾马车”这个江湖气的词,而是将其包装成了一个学术概念——“角色分离式动员体系”。
“该体系通常由三部分构成:一、高位阶的‘共情者’,负责政策宣讲与人文关怀,建立情感认同;二、中位阶的‘执行者’,负责规则强调与压力传导,制造合法性压迫;三、末位的‘隔离带’,通常由非体制内人员构成,负责执行规则之外的灰色任务,并承担所有法律与道德风险。”
他冷静地剖析着这个体系的优点:效率高,责任清晰(能够完美地将领导责任剥离),能够迅速瓦解个体的抵抗意志。
然后,他用更长的篇幅,开始论述其危害。
“其一,它以‘伪善’替代了‘真心’,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异化为一套冰冷的‘管理技术’,严重腐蚀了干部队伍的初心。”
“其二,它以‘恐惧’替代了‘信任’,用制造恐惧的方式倒逼群众就范,从根本上摧毁了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公信力。信任的建立需要数十年,而摧毁,只需要一次‘角色分离式动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场剧本:说错一句,万劫不复!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官场剧本:说错一句,万劫不复!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