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县府大礼堂的空调冷气有些足,林舟下意识拢了拢衬衫袖口。
指尖触到公文包边缘,那里硌着一本磨了角的笔记本——是周明远赠予他的那本,扉页“笔沾墨、脚沾泥、心沾甜”的字迹被反复摩挲得发亮。
今天是全县农业工作推进会,主席台上坐着各部门领导,台下黑压压一片全是各乡镇的干部,摄像机镜头正对着发言席。
林舟是第三个发言的,主题是“苏家村灾后重建与农业抗灾示范基地建设经验分享”。
轮到他上台时,台下有细碎的议论声。
不少人觉得苏家村只是个小村落,一场暴雨后的重建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顶多是“运气好、有人帮”。
林舟没理会这些,打开笔记本,里面夹着几张照片:暴雨后被淹的果园、村民清淤的背影、重建后的标准化排水渠,还有示范基地里长势喜人的抗灾品种果树。
“各位领导、同事,”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性,没有稿子,目光落在笔记本上的字迹,“苏家村的抗灾经验,核心就三个字:接地气。”
他没有堆砌政策术语,而是从暴雨预警那天说起:“红色预警发布时,有人说‘往年多虚惊’,但基层工作最怕‘侥幸’。我们用笔记本画了果园分布图,标注低洼地块和老旧水渠,挨家挨户去劝,哪怕被当成‘小题大做’,也没停下清淤加固的脚步。”
他翻到某一页,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灾情记录:“受灾后,我们遇到过物资短缺、理赔困难、收购商压价,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等靠要’,而是走到田埂上听村民的诉求,把政策的‘框架’填进实际的‘细节’里——排水渠要修多宽,得看历年积水深度;补贴怎么分,得让小农户也能受益;示范基地建设,要让村民能入股、能务工、能分红。”
台下渐渐安静下来,不少人拿出笔记录。
林舟举起笔记本,展示里面的果园规划图:“这张图不是坐在办公室画的,是跟着村民踩了三天泥地,量了二十多条水渠才画出来的。基层农业工作,就像种苹果,根扎得深,才能扛住风雨。”
他的发言没有华丽辞藻,却全是实打实的细节:应急物资储备要“宁多勿少”,理赔要“公开透明”,政策落地要“灵活调整”,每一条都戳中了基层干部的痛点。
发言结束时,台下响起了久违的掌声,周明远坐在主席台上,微微点头,眼里带着赞许。
就在主持人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时,李曼的父亲,县政协副主席李建国突然开口:“林舟同志的经验值得肯定,但我有个疑问。”
全场目光聚焦过去,李建国清了清嗓子:“苏家村是小农户为主的模式,投入大、效率低。现在乡村振兴讲究规模化、集约化,推广苏家村经验时,是不是应该更注重效率,不必过分强调小农户的利益?毕竟,资源要向能产生更大效益的地方倾斜。”
这话一出,台下议论声再起。
林舟没想到会被突然提问,他握紧手中的笔记本,平静地回应:“李主席,我不认同‘过分强调’这个说法。”
他走到大屏幕前,调出苏家村的农户名单:“苏家村有三十八户果农,其中十五户是脱贫户,他们的土地不多,但这几亩果园是全家的生计。乡村振兴的‘效益’,不该只看产值,更要看村民的获得感。规模化是方向,但不能以牺牲小农户的利益为代价——就像示范基地,我们用‘土地入股’的方式,让小农户也能分享收益,这不是‘低效率’,而是‘有温度’。”
“政策的初衷是让所有人都富起来,”林舟的声音坚定,“如果推广经验时,只捡‘容易做、见效快’的部分,把小农户排除在外,那这样的经验,再‘高效’也失去了意义。”
李建国脸色微沉,还想说什么,周明远抬手打断了他:“林舟同志说得对。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让农民受益,不管是规模化还是小农户,都要兼顾。苏家村的经验,可贵就在于‘不落下一个人’,这值得全县学习。”
周明远的话一锤定音,李建国不再作声。
林舟回到座位,指尖再次摸到笔记本,上面似乎还残留着田埂的泥土气息。
散会后,不少乡镇的干部围过来,向林舟要经验材料,有人感慨:“之前总觉得政策不好落地,听你一说才明白,原来是没真正走到田埂上。”林舟笑着把笔记本递过去:“经验都在这上面,关键是要带着本子、迈开腿,多听、多看、多问。”
远处,李曼站在走廊尽头,看着被众人围住的林舟,眼神复杂。
她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转身离开了。
第二幕
苏家村的田埂被午后的阳光晒得暖融融的。
泥土带着雨后特有的湿润气息,混着苹果园里淡淡的果香,让人心里踏实。
林舟和苏晓并肩走着,脚下的布鞋踩在田埂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