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县府办三楼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斜切进来,在林舟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桌面上摊着一张偌大的苏家村地图,边角被公文包压着,防止被穿堂风刮起。
林舟握着一支黑色水笔,笔尖在地图上细细勾勒,笔记本摊开在一旁,上面已经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草图和标注,最显眼的是“苏家村农业抗灾示范基地”几个加粗的大字。
他的手指落在地图上苏家村果园的位置,沿着之前修复的排水渠画了一条加粗的蓝色线条,旁边标注着“标准化排水系统:宽1.2米,深0.8米,配套沉淀池”。
接着,他又在果园西北角圈出一块区域,写下“应急物资储备库”,后面跟着括号,里面列着沙袋、抽水泵、防水油布、急救箱等物资清单。
最后,在果园东侧画了一片方格,标注“抗灾果树品种培育区”,旁边贴着一张小小的便签,写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荐的几个抗旱抗涝品种。
“林哥,这方案也太细致了吧?连储备库的通风要求都想到了。”对面办公桌的年轻同事探头过来,看到笔记本上的内容,忍不住感叹。
林舟抬了抬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嘴角扬起一抹浅淡的笑:“基层抗灾,差一点都可能出问题。之前暴雨,就是排水渠不够宽,应急物资也没备足,这次得把所有隐患都堵上。”
他拿起笔记本,翻到之前记录灾情的那一页,上面还留着被雨水打湿的痕迹,“你看,这是上次积水最深的区域,足足有半米,要是排水系统能再完善点,损失能少一半。”
正说着,手机响了起来,是苏晓打来的。林舟接起电话,语气瞬间柔和了许多:“喂,晓晓,专家那边联系得怎么样了?”
“已经联系好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王主任说下午就带团队过来,还特意带了抗灾品种的树苗样本。”
苏晓的声音带着雀跃,透过听筒传来,像是带着田埂上的阳光气息,“我刚去果园里转了一圈,村民们听说要建示范基地,都挺兴奋的,就是……有几个大叔大婶有点担心。”
林舟的心沉了一下:“担心什么?”
“担心建基地要占他们的果园,怕土地被占用后,收入会减少。”
苏晓的声音低了些,“尤其是张大叔,他的果园在规划的培育区里,刚才拉着我问了半天,说那片地是他这辈子的指望,不敢随便动。”
林舟皱了皱眉,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的封面,上面还留着苏晓送的杏干碎屑。
他能理解村民的顾虑,经历过暴雨的损失,大家对土地更加珍视,生怕再出什么岔子。
“我知道了,下午我赶回去,亲自跟大家解释。”他顿了顿,补充道,“你先帮我安抚一下张大叔,告诉他土地不会白占,我们会有合理的补偿方式,绝对不会让他吃亏。”
挂了电话,林舟把方案整理好,放进公文包,跟同事打了声招呼,就急匆匆地往苏家村赶。
公务车在乡间小路上行驶,窗外的麦田已经恢复了翠绿,苏家村的果园远远望去,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只是偶尔能看到几棵被暴雨摧残过的果树,提醒着人们不久前的灾难。
下午两点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车队准时抵达苏家村果园。
王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一看就是常年扎根田间的专家。
他刚下车,就直奔果园深处,弯腰查看土壤情况,用手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闻了闻,又捻了捻。
“土壤墒情不错,就是灾后有点板结,得松松土。”王主任直起身,对围过来的村民说,“你们这果园基础挺好,就是抗灾设施太薄弱,这次建示范基地,正好补上这块短板。”
苏晓带着几个年轻村民,搬来几张长条凳放在果园的空地上,又泡好了茶水。
林舟赶到的时候,村民们已经围了不少,有好奇的,有期待的,也有像张大叔那样,脸上带着忧虑的。
“大家静一静,我先跟大家介绍一下示范基地的建设方案。”
林舟站在凳子上,打开公文包,拿出那张规划图,用石头压在四角,“这次的示范基地,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标准化排水系统,比我们之前修复的更宽更深,以后再遇到暴雨,积水能快速排出去;二是应急物资储备库,里面会放足抽水泵、沙袋这些东西,再也不用临时到处找;三是抗灾果树培育区,王主任会给我们引进抗旱抗涝的新品种,以后果树的存活率会更高。”
他的手指在规划图上移动,耐心地解释着每一个区域的作用。
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人忍不住提问:“林干部,建这些东西,要占我们多少地啊?占了地,我们的苹果产量不就少了吗?”
说话的是张大叔,他眉头紧锁,眼神里满是担忧。他的果园正好在培育区的规划范围内,足足有半亩地,每年能产上千斤苹果,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