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四月的太阳刚爬过老果树的树梢,车间施工现场就已经热闹起来——搅拌机“轰隆隆”转着,工人师傅们扛着钢筋往地基里送,尘土裹着苹果花的甜香,落在每个人的工装上。林舟刚走到工地门口,施工队老板老杨就拿着张皱巴巴的预算表跑过来,额头上的汗把安全帽带都浸湿了。
“林书记,你看这数不对啊。”老杨把预算表递过去,红笔在“建材”和“设备运费”那两栏圈得格外扎眼,“之前算的水泥380一吨,现在涨到450了,还有那套苹果酱灌装设备,厂家说偏远地区要加2万运费——这么算下来,得超10万。”
林舟的手指按在红圈上,指尖能摸到纸张被反复折叠的纹路。他低头看着预算表上的数字,从“50万总预算”到现在的“60万缺口”,不过才半个月时间。“老杨,能不能再想想办法?比如找便宜点的建材商,或者跟设备厂家再谈谈运费?”他的声音有点干,昨天熬夜算村民的入股明细,眼睛里还带着红血丝。
老杨叹了口气,蹲在地上捡起块碎砖:“我找了三家建材商,最低就是450,现在春耕,建材都涨价;设备厂家说‘要么加运费,要么等一个月’,可咱这车间等着投产,哪能等啊?”他抬头看了看已经起了一半的围墙,“要是下周再凑不齐钱,只能停工了。”
林舟攥着预算表往村委会走,路过电商基地时,正好碰见王大爷扛着苹果筐出来。“林书记,车间啥时候能出苹果酱啊?俺家那两亩苹果,还等着送过去呢。”王大爷的笑容里满是期待,粗糙的手拍了拍苹果筐,里面的苹果还带着晨露。
林舟勉强笑了笑,没敢说资金的事,只说“快了,您再等等”。回到村委会,他把村民的入股明细摊在桌上——32户村民,一共凑了35万,加上省厅的15万扶持资金,刚够50万。他摸出口袋里的苹果钥匙扣,指尖掐着冰凉的金属壳,突然想起去年冬天救苹果苗时,也是这样凑钱,可这次的缺口,比上次大太多了。
第二幕
第二天一早,林舟揣着车间的营业执照、土地使用证,去了县银行。柜台后的经理姓李,戴着副金边眼镜,翻材料时手指在“乡村苹果深加工车间”那几个字上顿了顿,抬头问:“林书记,你们这车间有抵押吗?比如房产、设备啥的。”
“车间还在建设中,设备还没到位,但我们有电商基地的流水,上个月卖了8万斤苹果,净利润5万多。”林舟把电商报表递过去,报表上的数字红得亮眼,“而且我们和省厅有合作,后续还有扶持资金,肯定能还上贷款。”
李经理推了推眼镜,把报表放在一边,从抽屉里拿出张“风险评估表”,上面印着“乡村产业贷款风险等级:高”。“林书记,不是我不给你贷,是总行有规定——乡村小微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类的,坏账率太高。”他压低声音,“你看去年邻县的草莓加工厂,贷了20万,没半年就倒闭了,银行到现在还没收回钱呢。”
林舟还想再争取,李经理却摆了摆手:“要不你找担保公司?或者等车间投产了,有了实际营收再过来。”他把材料推回给林舟,“现在真没办法,我也得按规定来。”
走出银行大门,阳光晃得人眼睛疼。林舟站在路边,看着来往的汽车,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掏出手机想给周明远打电话,却发现苏晓发来条消息:“我煮了苹果茶,在你出租屋,过来喝吧。”
回到出租屋时,苹果茶还冒着热气,苏晓正坐在小桌前,手里拿着张画纸——上面画着车间的样子,烟囱里飘着苹果形状的云朵,旁边写着“苏家村苹果酱车间”。“我听老杨说资金不够了?”苏晓把苹果茶推到他面前,茶杯是上次夏令营孩子们画的,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林哥哥加油”。
林舟接过茶杯,暖意在指尖散开,他把银行拒绝贷款的事说了,声音里带着点挫败:“村民的积蓄都掏出来了,省厅的钱也用完了,我真不知道该去哪凑这10万。”
苏晓没说话,只是从包里拿出个玻璃罐——里面装着她昨天试做的苹果酱,琥珀色的酱体里还能看见苹果丁。“我昨天尝了,比城里买的甜,因为用的是咱自己的老苹果。”她把玻璃罐放在桌上,“或许,我们不用只盯着银行。”
第三幕
“众筹+预售?”林舟看着苏晓画的预售方案,眼睛突然亮了。方案上写着“19.9元预售一瓶苹果酱,59.9元预售三瓶,前100名送孩子手绘的苹果贴纸”,旁边还画着个小小的购物车,上面打了个勾。
“我昨天在网上看,很多乡村产业都是这么做的,先让网友付定金,用预售的钱来补资金缺口。”苏晓指着玻璃罐,“我们有现成的样品,有电商基地的直播间,还有之前救苹果苗时积累的粉丝,肯定有人愿意买。”
林舟拿起玻璃罐,打开盖子闻了闻,甜香扑鼻——这是苏晓用王大爷家的老苹果做的,熬了三个小时,没放添加剂。“可是,要是预售的钱不够怎么办?”他还有点犹豫,怕让村民和网友失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