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苏家村村委会的院子里,长条木凳从屋里一直摆到了梧桐树下,村民们来得早,王大爷搬着小马扎坐在最前排,手里还攥着个布包——里面是去年张建军克扣补偿款的收据,叠得整整齐齐。五月的太阳不烈,风里飘着苹果花的甜香,李曼穿着米白色的公益律师制服,抱着一摞法律书走进来,身后跟着她的同事,手里拎着印着“法律援助”的帆布袋。
“各位叔叔阿姨,今天咱们不聊别的,就聊‘怎么用法律护着自己的地、自己的钱’。”李曼把《土地管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摊在桌上,指尖划过“宅基地确权”的条款,“比如有人想占咱们的耕地盖厂房,没经过咱们同意,这就是违法;再比如买东西被坑了,咱们也能找消协维权。”
王大爷听得最认真,等李曼讲完,他赶紧站起来,布包往桌上一放:“李律师,俺问个事!要是以后再有人像张建军那样,扣咱们的补偿款,俺们除了告状,还能提前做啥?”李曼蹲下来,接过他手里的收据,仔细看了看:“大爷,您把收据留好,这就是证据。以后遇到征地,先看对方有没有县府的正式文件,没文件的,咱坚决不签字;有文件的,咱把补偿款的数记在本上,跟村里的人一起核对,人多力量大,不怕被坑。”
院子里的村民纷纷点头,西边的刘婶也开口:“那俺们卖苹果,要是遇到买家不给钱,咋整?”李曼从帆布袋里拿出一份“农产品买卖合同范本”,递给她:“婶子,以后跟买家签这个,把多少钱、啥时候给钱、苹果坏了咋算都写清楚,签字盖章,他要是不给钱,咱拿着合同去法院,一告一个准。”
下午,林舟和苏晓在村小的教室角落,收拾出了个“法律角”。书架是用旧课桌改的,刷了层淡蓝色的漆,上面摆着李曼送的法律书,还有一本“维权笔记本”,第一页写着李曼的联系方式和法律援助热线。王小丫凑过来看,指着书封上的“法律”两个字问:“李曼姐,法律是不是就是帮好人对付坏人的呀?你是不是 superhero 呀?”
李曼被逗笑了,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不是 superhero,但法律就像咱们的‘保护伞’,能帮咱们守住想守的东西。以后你们要是遇到不懂的,就给我打电话,或者看这上面的书,慢慢就懂了。”苏晓拿起相机,对着“法律角”拍了张照,镜头里,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书架上,法律书的封面上闪着光。
傍晚,三人去了果园。苹果花刚谢,小苹果像绿豆似的挂在枝头,风一吹,枝叶沙沙响。李曼掏出手机,笑着说:“我男朋友也想来看看,他听说苏家村的苹果特别甜,还想帮你们做‘法律+电商’的科普,教村民们在网上卖苹果时,怎么签电子合同。”林舟和苏晓赶紧点头:“好啊,等他来,咱们请他吃刚摘的苹果。”
苏晓找了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让林舟帮忙举着手机,三人站在树下合影。李曼站在中间,左手挽着苏晓,右手搭在林舟肩上,笑容明亮;林舟手里拿着个刚长出来的小苹果,苏晓则攥着“法律角”的钥匙——钥匙链是苹果形状的,跟林舟的那个刚好一对。背景里,蓝天、绿树、小苹果,还有远处的村小,都被框进了镜头里,像一幅鲜活的乡村画。
第二幕
周明远的办公室里,阳光落在桌上的退休申请上,纸角被他摸得有点卷边。申请信写得简单:“本人周明远,申请退休后留居苏家村,协助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弥补早年工作遗憾。”他拿起笔,在落款处郑重地签上名字,笔尖顿了顿,又添了句“愿为苏家村的苹果和孩子,再干十年”。
桌角放着那个熟悉的相框,里面是八十年代的老照片——年轻的周明远穿着中山装,站在苹果树下,身边的老支书手里攥着个没熟的苹果,笑得满脸皱纹。照片的边角已经发黄,周明远用手轻轻擦了擦,想起当年老支书拉着他的手说:“明远,这果园是咱村的根,不能拆,拆了娃们以后没苹果吃,没地种。”可那时候,他满脑子都是“政绩”“晋升”,最终还是没能保住老支书想保的砖厂附近的果园,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下午,周明远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老照片和一篮刚摘的青苹果,往老支书的坟地走。坟地在果园的最深处,周围种满了苹果树,都是老支书当年亲手栽的。风掠过枝叶,苹果叶的影子落在坟头的石碑上,石碑上“老支书吴建国之墓”的字,被雨水冲刷得很清晰。
周明远蹲下来,把青苹果放在坟前,又把老照片摆好,对着石碑轻声说:“老支书,我来看您了。您当年想保的果园,现在长得可好,每年都结满苹果;您惦记的村小,也快建新校舍了,有新教室、新操场,还有美术室,孩子们再也不用在漏雨的屋里上课了。”他顿了顿,声音有点发颤,“以前我年轻,不懂事,没听您的话,现在我退休了,想留在村里,帮您接着守着这片地,守着村里的娃,也算弥补当年的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