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县府办的走廊刚拖过地,瓷砖上还留着水痕,映着头顶吊扇的影子,转得人眼晕。林舟抱着一摞文件往会议室走,刚到拐角,就撞见个穿花衬衫的中年男人——肚子挺得像揣了个皮球,手里夹着烟,正跟李曼说话,语气热络得过分。
“这就是小林同志吧?”男人率先伸手,掌心沾着点汗,带着股烟草和劣质香水混合的味道,“我是李曼的舅舅,张建军,张氏建材厂的。早听曼曼说,你在苏家村干得好,年轻有为啊。”
林舟握着他的手,指尖传来的油腻感让他不太舒服,刚想抽回,张建军却攥得更紧了:“听说你对苏家村熟?我最近琢磨着,在村旁边那块地投个文旅项目——建个工业园,带动村民就业,你觉得这事靠谱不?”
“那块地是基本农田吧?”林舟皱起眉,余光瞥见李曼在旁边使眼色,“而且旁边有果园和村小,建工业园会占耕地,村民未必同意。”
张建军“嘿”了一声,把烟往走廊的垃圾桶里一摁,烟灰掉在瓷砖的水痕上,晕开一小片黑:“年轻人就是实在。什么基本农田,改个规划不就完了?至于村民——进厂打工一个月三千,比种苹果强多了。”他拍了拍林舟的肩膀,力道重得像在施压,“你帮我探探口风,看看村民想要啥条件,只要不狮子大开口,都好说。”
林舟还没回话,张建军就被李曼拉走了,临走前还回头冲他笑,眼神里的算计像藏在云后的太阳,看着晃眼,实则烫人。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赶紧在文件上蹭了蹭,仿佛能蹭掉那股不舒服的味道。
下午,林舟抱着修改后的报告去找周明远——他还是把“人均增收1.2万”改成了“预计增收1.2万”,想让周县长把把关。周明远的办公室没关窗,风把窗帘吹得飘起来,桌上摆着个旧相框,里面是张泛黄的黑白照片。
“县长,这是修改后的报告……”林舟把报告递过去,目光忍不住落在照片上——照片里是两个年轻人,一个穿中山装,一个戴草帽,站在果园里,手里都举着苹果,背景里的老槐树跟苏家村的那棵很像。
“这是我和老支书,八十年代拍的。”周明远拿起照片,指腹摩挲着戴草帽的人,“他是苏家村的老支书,当年我是选调生,驻在他们村。他求我保住果园,别建砖厂,我那时候满脑子想晋升,没帮他——后来砖厂建起来,果园没了,老支书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个没熟的苹果,说‘地没了,娃们以后吃啥’。”
林舟的心猛地一沉,想起王大爷堆在果园里的空竹篮,想起苏晓红着眼眶举手机的样子。“县长,张建军说要在苏家村旁边建工业园,还让我探村民的口风……”他把上午的事说了,声音有点发紧,“我觉得不对劲,那块地要是占了,果园和村小都没了。”
周明远把照片放回桌上,打开报告,看到“预计增收1.2万”的批注时,嘴角动了动:“你比我当年实在。”他指着照片里的果园,“老支书说,土地是活的,你给它种苹果,它就长苹果;你给它盖厂房,它就再也长不出甜果子了。小林,别学我当年,别让‘想做事’变成‘想做官’。”
他把报告推回给林舟,又递过一本新笔记本,封皮是牛皮纸的,跟林舟的旧笔记本很像:“把村民的诉求记在这儿,比记在报告里管用。张建军那边,你别理他,我来应付。”
林舟接过笔记本,扉页上“别让‘想做事’,变成‘想做官’”的字,是用钢笔写的,笔锋遒劲,像周明远说话的语气,沉而有力。
晚上,李曼发微信来,只有四个字:“注意安全。”林舟盯着屏幕看了很久,想起下午在走廊里,她给张建军使眼色时的犹豫,想起周明远手里的老照片——他突然觉得,县府办的玻璃幕墙后面,藏着比苏家村的黄土还深的东西。
第二幕
省厅调研组的电话会议,是在县府办的小会议室开的。林舟握着话筒,手心直冒汗,李曼坐在旁边,手里捏着笔,随时准备补台。
“林同志,报告里说‘预计人均增收1.2万’,有具体的测算依据吗?比如去年的销量、今年的种植面积,还有电商渠道的转化率。”电话那头的声音很稳,带着股不容置疑的严肃。
林舟卡壳了——他只知道王大爷家去年卖了150斤苹果,李婶家卖了80斤,全村的电商订单加起来还不到200单,所谓的“转化率”,根本没数。他张了张嘴,刚想说“还在统计”,李曼就抢过了话筒:“您好,我是县府办的李曼。测算依据我们有,只是还没来得及整理成书面材料——苏家村今年新增了50亩果园,跟县电商平台签了合作协议,按每斤5元的收购价算,加上直播带货的溢价,预计增收1.2万是合理的。”
她说话时,手指在桌子上飞快地写着“别说话”,眼神里带着急切。林舟看着她的侧脸,白衬衫的领口扣得很严,像把她心里的犹豫都扣在了里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