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苏家村研学基地的木牌还带着新漆的亮,阳光透过苹果树枝叶,在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十几个城里孩子戴着草编小斗笠,叽叽喳喳地围在王大爷身边,斗笠檐压得低,遮住了半张脸,只露出好奇的眼睛——像刚啄破蛋壳的小鸡。
“爷爷,苹果为什么有的红有的绿呀?”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仰着头,手指戳了戳身边树枝上的青苹果,吓得赶紧缩回手,怕碰疼了它。
王大爷握着锄头的手有点抖——这辈子种苹果、种麦子,还是头回给“城里小娃娃”讲课,紧张得喉结动了动。他清了清嗓子,指着苹果树:“红的是晒够了太阳,绿的是躲在叶子后面偷懒哩。就像你们,好好读书的孩子,才像红苹果一样亮眼。”
孩子们“咯咯”笑起来,羊角辫女孩抱着王大爷的胳膊晃:“爷爷,我要当红苹果!”林舟扛着摄像机,镜头对准这一幕,嘴角忍不住上扬——王大爷昨天还对着镜子练“讲课词”,说怕讲错了丢人,现在看来,比谁都自然。
苏晓蹲在不远处,教穿碎花裙的小女孩摘苹果:“要轻轻转,像给苹果挠痒痒,它就愿意下来啦。”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握住苹果,指尖捏着果蒂转了半圈,“啪”地一声,苹果掉在手心,她举着跑向苏晓:“姐姐你看!我摘到红苹果啦!”
苏晓笑着帮她擦掉苹果上的绒毛:“真棒,这个苹果最甜,奖励你的。”女孩咬了一口,甜汁沾在嘴角,像抹了层蜜:“比超市买的甜!姐姐,明年我还来摘苹果。”
李曼坐在田埂上,膝盖上摊着笔记本,飞快地记录孩子们的提问:“苹果能放多久?”“麦子什么时候收?”“爷爷的锄头用了多少年啦?”她抬头看见林舟扛着摄像机过来,笑着扬了扬本子:“这些问题,正好能编进明年的研学教材里——让城里孩子知道,粮食不是从超市来的,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中午吃饭时,孩子们和村民们挤在果园棚里,捧着粗瓷碗吃馒头、喝玉米粥。穿蓝外套的小男孩咬了口馒头,突然对林舟说:“哥哥,这馒头比我家的面包好吃!我奶奶总说我浪费粮食,现在我知道,馒头是爷爷种的麦子做的,不能浪费了。”
林舟摸了摸他的头,心里暖烘烘的——这就是他留在县里的意义:不是省厅的编制,不是高高的职位,是让城里孩子懂土地,让村里孩子有盼头,让这片地,永远飘着麦香和苹果甜。
第二幕
林舟的办公室窗台上,摆着盆从苏家村挖来的太阳花,花瓣是橘红色的,像极了苹果成熟的颜色。他坐在桌前,把公文包倒过来,哗啦啦倒出一堆东西——没有了刚入职时的《政府工作报告汇编》,取而代之的是:
一张皱巴巴的北京订单,上面写着“订购10万斤苏家村苹果”,落款是北京某大型超市,负责人签名旁边,林舟画了个小小的苹果;一叠研学基地的照片,有孩子们摘苹果的笑,有王大爷讲课的认真,还有李曼和孩子们一起画的“苹果园地图”,画得歪歪扭扭,却涂满了鲜艳的颜色;一本红色的账本,记着村民的分红:“王大爷,3000元;苏晓家,5000元……”每笔后面都画着对勾,是村民签字时顺手画的;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纸,是周明远老笔记本里的一页,上面写着“1998年,老支书说‘土地不骗人’”,林舟在旁边加了句“2024年,苏家村的苹果,也不骗人”。
手机“叮咚”响了,是苏晓发来的微信:“林舟,你啥时候回来?我爹炖了排骨,还蒸了你爱吃的红糖馒头,刚出锅,热乎着呢。”林舟笑着回:“马上回,给你带了个好东西——北京超市的订单,咱的苹果要卖到北京去啦!”
刚发完,有人敲门,是张科。他手里拿着个文件夹,脸上没了以前的倨傲,多了点和善:“小林,这是苏家村加工厂的营业执照,我帮你办下来了。还有,我跟县面粉厂谈了,他们愿意收东河村的优质麦,价格比市场价高两成。”
林舟赶紧站起来,接过文件夹:“谢谢张科,太麻烦你了。”张科摆了摆手,拿起桌上的苹果咬了一口——是苏晓早上送来的,甜得他眯起眼睛:“以前我总跟你较劲,觉得你太较真,现在才明白,你较真的不是事,是人心。”他顿了顿,“以后有啥要帮忙的,尽管说——我也想为村里做点实在事。”
林舟看着张科的背影,心里有点感慨——以前的“对手”,现在成了“帮手”,这大概就是“踏实做事”的力量:不用争,不用抢,把事做好了,人心自然就聚过来了。
他把营业执照放进公文包,和订单、照片、账本放在一起。公文包被撑得鼓鼓的,像装满了丰收的粮袋。林舟拎了拎,沉甸甸的——这重量,比省厅的推荐信、比任何奖状都让人踏实。他锁好办公室门,往苏家村走——那里有热乎的排骨,有甜糯的馒头,还有等着他分享好消息的家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