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羌塘无人区。
寒风卷着冰砾,抽打在厚重的防寒服上,发出沉闷的噼啪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芜,天地间只剩下灰白与土黄两种颜色,以及那座如同钢铁巨兽般矗立在冻土之上的钻探平台——“地球之眼”JD-07号超深钻机。
林凡推了推护目镜,镜片上立刻结了一层白霜。他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那空气仿佛带着针尖,刺得肺叶生疼。作为“地球望远镜”计划最年轻的地质工程师,他在这里已经待了整整十三个月。
“林工!林工!回来了?快!岩芯出来了!5400.33米!”对讲机里传来助手小张兴奋又带着点急促的声音,夹杂着呼啸的风声和钻机的轰鸣。
林凡精神一振,裹紧防寒服,大步走向那座被风雪包裹的钢铁平台。脚下的冻土坚硬如铁,每一步都需刻意踩实。十三个月,从地表到如今令人咋舌的深度,每一米岩芯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尖端技术的支撑。
钻探平台内部噪音震耳欲聋,巨大的绞车正在缓缓提升钻杆。空气中弥漫着液压油、金属和冰冷岩石混合的独特气味。项目负责人李建国教授正带着几个核心成员围在岩芯提取舱外,神色凝重中透着难以抑制的期待。
“林凡,快来!”李教授看到他,招了招手,花白的眉毛上挂满了霜,“这一筒很关键,理论上应该切穿到了奥陶纪早期的碳酸盐岩层,希望能找到些古特提斯洋壳残留的线索。”
林凡点点头,凑到观察窗前。岩芯筒被机械臂精准地送入无菌隔离舱,进行初步除尘和气体采样——这是防止地表污染物和未知深部微生物交叉的必要流程。
流程完毕,内舱门滑开,长约三米的乳白色岩芯柱被缓缓推出。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
岩芯整体呈深灰色,质地致密,符合深度碳酸盐岩的特征。但就在岩芯中段,一个异样的物体突兀地嵌在那里。
那是一个大约三十厘米长、十厘米宽、五厘米厚的暗银色长方体。它表面没有任何可见的缝隙、铆钉或标识,光滑得像一块被打磨至极致的金属锭,与周围粗糙古老的岩石形成了诡异的对比。它严丝合缝地嵌入岩芯,仿佛生来就是岩石的一部分。
舱内瞬间鸦雀无声,只剩下机器运转的低鸣。
“这……这是什么?”小张的声音有些发干。
“不可能……”李教授凑得更近,几乎把脸贴在了高强度玻璃上,“5400米……这个深度,这个地质年代……怎么会有……”
怎么会有一个人造物?而且是以这种完全嵌入原生岩层的方式存在?
所有人的心里都盘旋着同一个惊骇的疑问。这违背了所有已知的地质学和考古学常识。
“采样!立刻进行无损分析!”李教授率先反应过来,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所有手段都用上!小心!绝对小心!”
整个团队立刻高效运转起来。林凡被指定为这次异常分析的技术负责人。他指挥机械臂,将含有金属块的岩芯段小心翼翼地转移至材料分析室。
然而,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所有常规分析手段全部失效。
X射线无法穿透其表面,连最基础的内部结构都无法窥探。
超声波探测显示其内部均匀致密,无法分辨任何结构。
高光谱成像显示其表面反射率在不同波段下恒定不变,无法分析成分。
激光测距仪甚至无法在其表面留下一个微米级的印记。
它就像一个绝对的黑箱,拒绝着一切形式的窥探。
“这东西……不对劲。”林凡盯着分析屏幕上那一连串的“错误”和无效数据,眉头紧锁。他受过最严谨的科学训练,坚信一切现象必有其物理根源,但眼前这个东西,正在挑战他的认知边界。
“先隔离起来。我已经向上级汇报了。”李教授面色凝重,“在得到进一步指示前,所有接触人员签署最高级别保密协议。林凡,今晚你值第一班,看守它,记录任何异常……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
夜深了。
钻探平台的居住区大部分灯已熄灭,只有分析室外的监控站还亮着冷白色的灯光。其他队员经过白天的兴奋与紧张,都已疲惫睡去。林凡独自坐在监控屏幕前,面前是十几个不同角度的画面,全方位展示着被安置在特制惰性气体保护箱中的金属盒子。
高原的夜寂静得可怕,只有通风系统低沉的嗡鸣。冰冷的空气似乎能渗透到骨头缝里。
林凡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从屏幕移向窗外。星河浩瀚,璀璨得令人心悸。在这片人类难以生存的绝地,仰望星空时,总会产生一种自身渺小如尘埃的孤寂感。
他收回目光,重新看向监控屏幕中的金属盒子。
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冰冷,沉默,仿佛亘古如此。
鬼使神差地,林凡站起身,推开分析室的气密门。他穿上简易防护服,通过缓冲间,走到了那个保护箱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地心到星际,修真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地心到星际,修真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