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的清晨比小城喧嚣得多。
秦墨站在人流如织的街头,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汽车尾气、早餐摊的油烟和都市特有的浮躁气息。他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服,便是那本已然不同的《青帝长生经》和仅剩的几贴青木膏。
母亲暂时安顿在周管家帮忙联系的一家康复医院,费用由苏家先行垫付——这是秦墨最终接受的底线。他必须尽快在省会立足,赚到钱,还上这份人情,并为母亲后续的治疗做准备。
根据周管家提供的地址,他穿过几条繁华街道,拐进一条名为“青石巷”的老街。这里的氛围陡然一变,仿佛时光倒流了二十年。青石板路两侧是些古玩字画店、茶馆、中医馆,甚至还有一家香火店,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檀香和中药味。
“青木堂”的选址就在这条巷子的中段,一个临街的小铺面。原主人是位老中医,据说移民海外,急着出手。苏家以市场价盘下,手续都已办妥。
钥匙插入锁孔,推开有些斑驳的木门,一股尘封的气息扑面而来。面积不大,约莫三十平米,但层高很高,带一个小阁楼。前厅空荡荡的,只有几张积灰的旧桌椅,后间则堆放着一些废弃的药柜和杂物。阳光从临街的雕花木窗斜射进来,光柱中尘埃飞舞。
条件比想象中简陋,但秦墨并无不满。这里安静,有底蕴,符合他想要的氛围。更重要的是,租金低廉(苏家坚持只收了象征性的一点),压力小。
打扫、清理、购置最基本的桌椅和药柜……整整三天,秦墨几乎足不出户,亲力亲为地收拾这个小窝。启动资金所剩无几,他必须精打细算。
第四天清晨,“青木堂”的简陋牌匾挂了上去——是他自己用一块旧木板打磨后写的字。没有鞭炮,没有花篮,诊所静悄悄地开了张。
开业头几天,门可罗雀。
老街坊们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年轻郎中大多持观望态度。偶尔有好奇的探头进来,看到秦墨过分年轻的脸庞和空荡荡的诊室,便摇摇头走了。甚至有人误以为这里是新开的古董店或咖啡馆。
秦墨并不急躁。他每日打扫卫生,在阁楼打坐修炼,巩固练气中期的境界,偶尔研究《青帝长生经》里更深的医理,日子过得清贫却充实。
他需要的是一个契机。
这天下午,天色阴沉,眼看要下雨。秦墨正坐在窗边翻阅一本古籍,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慌乱的呼喊。
“有人吗?医生在吗?救命啊!”
一个穿着附近餐馆围裙的中年妇女踉跄着冲进来,怀里抱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男孩。孩子面色青紫,呼吸极度困难,双手无意识地抓挠着自己的喉咙,身体剧烈抽搐。
“娃儿…娃儿吃花生米卡住了!”妇女吓得语无伦次,眼泪直流,“咳不出来,脸都紫了…120说堵车,至少还要十分钟…”
十分钟?孩子显然等不了那么久!
隔壁几家店铺的人也闻声围了过来,看到孩子的模样,都倒吸一口凉气。
“哎哟,这不行啊,要出人命了!”
“快试试拍背!”
“海姆立克!谁会海姆立克急救法?”
有人试图上前帮忙,但孩子抽搐得太厉害,根本无从下手。现场一片混乱和绝望。
秦墨眼神一凝,瞬间起身。他一眼看出,花生米卡得很深,常规方法恐怕无效,甚至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让我来。”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让混乱的场面瞬间安静下来。
妇女如同抓到救命稻草,慌忙将孩子递过来。周围人却带着怀疑——这个年轻医生行吗?
秦墨没有采用海姆立克法。他左手稳稳托住孩子腋下,让其头低脚高,右手食中二指并拢,指尖微不可察地泛起一丝淡绿光华。
长生真气极细微地探出,精准感知异物位置。
下一刻,他出手如电,并非拍打后背,而是用回春指的手法,隔空点向孩子颈后某处特定穴位和背部肺经相关区域。指力透过皮肤,轻柔却精准地刺激神经和肌肉产生特定方向的痉挛性收缩。
这不是《青帝长生经》记载的仙术,而是秦墨将中医经络理论与长生真气结合后,对现代急救法的一种升华和改良,更精准,更高效,对身体的负担更小。
噗!
一声轻响,一颗沾着唾液的花生米猛地从孩子喉咙里喷了出来,掉在地上。
“哇——!”孩子猛地吸进一大口气,随即爆发出响亮的哭声,脸色也迅速由青紫转为红润。
“好了!出来了!”
“神了!就这么点两下就好了?”
围观人群发出惊叹和欢呼。
孩子的母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就要给秦墨磕头:“谢谢医生!谢谢您救了我娃的命!谢谢…”
秦墨连忙扶起她:“举手之劳,不必如此。孩子喉咙可能有些擦伤,带回去喝点温水,近期吃些流食就好。”他的语气依旧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道通仙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医道通仙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