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曦光刚刚刺破地平线,薄雾在厂区空地上缓缓游走,给陈旧的铁皮屋顶和斑驳的墙垣镀上了一层淡金色,仿佛为这座沉睡多年的小厂披上了一件初醒的锦袍。
微风拂过,带来远处菜市场隐约的叫卖声和露水打湿青苔的清冷气息。
李默站在紧闭的铁门内侧,指尖轻轻摩挲着那张崭新的《临时经营许可备案通知》。
纸张光滑挺括,边缘微微翘起,带着油墨与打印机余温的触感。
他屏住呼吸,将通知书抚平,用早就备好的透明胶带,一圈一圈,牢牢地贴在了铁门内最显眼的位置。
阳光斜斜地洒落,那枚鲜红的公章仿佛在晨光中微微颤动,像一颗仍在搏动的心脏,烫得他指尖发麻。
做完这一切,他拎起一桶红漆和一把刷子,走到厂区临街的墙头下。
墙皮斑驳,灰泥剥落处露出里层的砖骨,指尖划过,粗糙如砂纸。
李默深吸一口气,鼻腔里灌满了晨露与铁锈混合的气息,蘸满油漆,笔锋沉稳,一笔一划,极其用力地在墙上刷下了一行大字——“青阳一中学生技能实训与加工服务中心”。
漆液顺着刷毛滴落,在地面溅起几朵暗红的花,空气中弥漫开刺鼻却令人振奋的溶剂味。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他骨子里迸发出的力量,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也像在大地上刻下第一道誓言。
车间里,老陈头已经带着张大力和李卫国忙活开了。
铁屑与机油的呛人味道混杂着扫帚扬起的灰尘,在清晨的光柱中翻腾,又被一遍遍的清扫冲淡。
老旧的冲压机和焊机被擦拭得油光锃亮,金属表面映出人影,指尖触上去,凉而坚实。
老陈头更是拿出了几块木板,用毛笔蘸着浓墨,一笔一划写下“质量责任牌”,墨迹未干,散发出淡淡的松烟香。
他将牌子分别挂在了冲压、焊接、打磨三个关键工位上,牌子下面,是他亲手签下的名字:陈广发。
笔力遒劲,仿佛刻入木纹。
张大力和李卫国也学着样,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是一种无声的盟誓。
这简陋的牌子,此刻却比任何规章制度都更有分量。
上午九点多,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吱呀”一声停在了厂区门口。
苏晓芸推车走了进来,鞋底踩在碎石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她的目光第一时间就被墙头那行鲜红的大字吸引了——油漆尚未完全干透,在阳光下泛着湿润的光泽,像一道正在愈合的伤口,却充满生命力。
她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落在了大门旁边,一面用废铁皮七拼八凑焊成的“光荣榜”上。
铁皮边缘不齐,焊点粗粝,但红纸上墨迹工整,写着第一单生意的简报和参与人员的名字。
风吹过,纸角轻轻翻动,发出“簌簌”的轻响。
虽然粗糙,却透着一股蓬勃的生机。
苏晓芸驻足良久,眼中的赞许越来越浓。
她掏出随身携带的海鸥牌老式相机,金属机身冰凉,快门键略带阻滞。
她对准那面光荣榜和墙上的大字,“咔嚓”一声,清脆的快门声在寂静的厂区里格外清晰,将这幅画面定格。
她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这已经不是个小作坊了……这是个有灵魂的苗子。”
她没有再往里走惊动任何人,而是转身走到一个安静的角落,毫不犹豫地拨通了县团委办公室的电话。
消息的传播速度远比李默想象的要快。
社区的简报栏一更新,就像往平静的池塘里扔下了一块石头。
涟漪迅速扩散。
当日午后,第一个找上门的是开“老街砂锅”的王老板,一个体态微胖的中年人,他指着自家店的方向,满脸愁容:“小李老板,我那店里的排烟罩锈得快掉下来了,找人做新的,开口就要八百,你这能做不?便宜点就行。”
紧接着,卖拉面的刘师傅和开炒菜馆的周姐也闻讯而来,都是咨询些不锈钢操作台、储物架之类的零活。
金属敲击声、人声交谈声在厂区回荡,夹杂着远处市井的喧嚣。
李默没有急着报价,而是客气地将他们请进了车间。
此时,一个皮肤黝黑、手指粗大的汉子挤了进来,递上一张皱巴巴的名片,开门见山:“我是搞装修的包工头,姓赵。城南新盖的那个小区,有几户人家的雨棚工程,活不大,但要得急。你这‘学生厂’,敢不敢接?”
这才是今天的第一条大鱼!
面对众人探询的目光,李默没有吹嘘,只是微微一笑:“各位老板,敢不敢接,光我说了不算。不如,大家亲眼看看我们的活儿?”
他朝老陈头递了个眼色。
老陈头心领神会,走到YQ-35型冲压机前,沉腰立马,眼睛紧紧盯着模具入口,皱纹深刻的脸上写满专注。
他将一块钢板稳稳送入。
随着他一脚踩下踏板,“哐”的一声巨响,震得地面微颤,火花如金雨般四溅,映亮了他布满老茧的手和花白的鬓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