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熟的豆浆被舀进一个巨大的、矮胖的陶缸(点浆缸)里,稍微晾凉片刻,就到了最神秘、也最考验手艺的环节——**点卤**!
老杜师傅拿出一个深色的陶罐,里面是他秘制的卤水(通常是用盐卤块或石膏调制的水溶液)。他神情专注,像一位掌控魔法的巫师。只见他左手用长柄勺缓缓搅动着缸里温热的豆浆,形成一个小小的漩涡,右手则稳稳地拿着卤水罐子,将卤水以极其细密、均匀的水线,淋入那旋转的漩涡中心!
随着卤水的注入,奇迹发生了!原本均匀流动的液体豆浆,开始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缸中心先出现细小的絮状物,然后迅速蔓延开来,像无数细小的雪花在热汤中凝结、聚集、沉淀。清澈的浆水(**豆腐水**或**浆水**)开始析出,与凝结成块的白色固体(**豆腐脑**)逐渐分离!
“停!”老杜师傅眼疾手快,在恰到好处的一瞬间停止了淋卤。整个过程不过一两分钟,却精准无比。点多了,豆腐会老、硬、涩;点少了,豆腐太嫩、不成形、易碎。全凭老师傅几十年积累的手感和经验。
点好卤的豆浆需要静置“养”一会儿,让豆腐脑充分凝结成型。趁这个空隙,老杜师傅在准备好的、铺着干净笼布的木制豆腐匣子(也叫豆腐箱或豆腐模)里,放上一个同样铺着笼布的、带孔洞的压板(**豆腐屉**)。
静置好的豆腐脑被小心翼翼地舀进铺好布的豆腐屉里。雪白、细嫩、颤巍巍的豆腐脑堆满了匣子。老杜师傅将笼布的四角提起,平整地覆盖在豆腐脑上,再盖上沉重的木质压板。最后,搬来几块压豆腐专用的、洗刷干净的大石头,稳稳地压在压板上。
**压制成型!**
沉重的压力下,多余的、淡黄色的豆腐水(浆水)从木匣四周的缝隙和底部的孔洞中汩汩流出,流到下面接水的盆里。这个过程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压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最终豆腐的软硬程度(老豆腐或嫩豆腐)。吴建军和李秀云带来的柴火,此刻正化为灶膛里持续的热力,也化为了这压制过程中无形的力量。
等待豆腐成型的间隙,吴建军和李秀云也累得够呛。他们靠在墙边,喝着豆腐坊提供的、带着豆腥味的温热浆水(豆腐水),驱散着身上的寒意和疲惫。看着老杜师傅和他的伙计们在这蒸汽弥漫、温度极高的小屋里忙碌穿梭,汗流浃背,吴建军由衷地感叹:“这活计,真是力气加手艺,不容易!”
终于,压得差不多了。老杜师傅搬开石头,掀开压板和笼布。一方方洁白如玉、方正敦实、还冒着丝丝热气的豆腐,赫然呈现在眼前!那细腻的质地,清新的豆香,是任何机器生产的豆腐都无法比拟的。
“好了!老吴家的豆腐!”老杜师傅用刀熟练地将大块豆腐分割成小块,整齐地码放在吴家带来的木托子上,盖上浸湿的厚笼布保温保湿。
吴建军付了加工费(通常用一部分黄豆或柴火抵),和李秀云一起,小心翼翼地将这承载着辛劳和豆香的宝贝抬上板车。走出豆腐坊时,天已大亮,冬日的阳光虽然苍白,却带来了久违的暖意。他们拉着车,车上弥漫着新鲜豆腐特有的、温热清新的香气,踏上了回家的路。
**晨归的犒赏:一碗热拌豆腐**
推开家门,三个孩子刚刚被邻居赵大娘叫醒,正揉着惺忪的睡眼坐在炕上。冷清的屋子因为父母的归来和那浓郁独特的豆香瞬间活了过来。
“爹!娘!你们回来啦!”吴普同第一个跳下炕。
“哇!好香啊!是豆腐!”小梅也吸着鼻子跑过来。
家宝还不太明白,但也跟着哥哥姐姐咿咿呀呀地凑热闹。
李秀云看着孩子们,疲惫的脸上绽开笑容。她掀开木托子上湿漉漉的笼布,露出里面还微微冒着热气的、雪白细嫩的豆腐。一股更加纯粹、更加诱人的豆香弥漫开来。
“都饿了吧?来,先垫垫!”李秀云麻利地切下一大块温热的豆腐,放在一个粗瓷大碗里。她拿出一个小碟子,倒上一点点金贵的香油,又撒上一小撮细细的盐末,用筷子快速搅匀。然后,将这简单的、却香气扑鼻的香油盐卤,均匀地淋在切成小方块的豆腐上!
“快,趁热吃!”她把碗递到孩子们面前。
三个小脑袋立刻凑到一起。吴普同拿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颤巍巍、裹着油亮酱汁的白豆腐,吹了两下就塞进嘴里。那口感!温热的豆腐细腻得入口即化,豆子的清香在口腔里弥漫开来,带着一丝天然的甘甜。简单的香油和盐,恰到好处地激发了豆腐的本味,咸香滑润,清爽宜人!这碗没有任何花哨、纯粹依靠食材本真和母亲巧手的**热拌豆腐**,在寒冷的清晨,如同一股温暖的清泉,瞬间抚慰了辘辘饥肠,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好吃!娘,真好吃!”吴普同含糊不清地赞叹着,筷子不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凡人吴普同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