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刘玉与王异母女也前来为诸葛川送行。
不远处,甘氏牵着阿斗的小手,向宠跟在向朗身后,张星彩、关银屏姐妹及关索也全都到场。
面对众人,诸葛川没有逐一告别,只是微微颔首,随即转身上马,与黄忠、张飞、魏延、关平、关兴、张苞、郭淮等人一同静候刘备与赵云、徐庶话别。
此次西进关中,军中多以武将为主,文谋仅有诸葛亮与诸葛川二人随行。连研制出“**炮”的马钧也未同行,仅带了几名掌握**炮技艺的工匠。
此举实属无奈。表面上,大军是为驰援益州,但刘备、诸葛川与诸葛亮心知肚明——此行意在谋取益州。文士过多,安危难料。诸葛亮父子虽为文士,却属谋略之列,此行正为刘备出谋划策。
城门前,刘备轻拍赵云与徐庶的手背,郑重道:“子龙、元直,我与孔明离荆期间,荆州诸事便托付二位。一切军务政务,皆由你二人决断;是否出兵,亦可商议定夺。”
言毕,他命人取来印绶,亲手交予赵云。赵云单膝跪地,双手高捧印绶,肃然立誓:“主公放心!云必誓死护卫南郡!若南郡有失,云当以死谢罪!”
刘备扶起赵云,摇头道:“子龙言重!在备心中,你之性命,远胜南郡一城。”
徐庶拱手道:“主公只管安心西进蜀地,荆州有我和子龙将军坐镇,万无一失。”
“绝不会出岔子。”
若说赵云是斩钉截铁的承诺,徐庶便是由内而外的从容。
“好!”
“一切就仰仗二位了!”
刘备朗声大笑,干脆利落地翻身上马。
诸葛亮并未多言,只是朝赵云与徐庶嘱咐道:“子龙、元直,切记八字方针——北抗曹魏,东联孙吴!”
“如此荆州可保无忧。”
赵云与徐庶皆颔首回应。
更令人意外的是——
赵云的目光掠过人群,望向早已候在队列中的诸葛川。
原因无他......
昨夜辞别时,诸葛川竟说过一模一样的策略,甚至详析了南郡未来可能面临的局势,令赵云对镇守荆州有了十足把握。
晨曦中,西征大军浩荡启程。
诸葛川朝城门处的故人挥手告别,策马扬鞭紧随刘备向西疾驰。
刹那间千军齐发,战旗猎猎。
“益州!我诸葛川来了!”
“蜀汉的旌旗,终将插遍这巴山蜀水!”
......
离了南郡地界,刘备便颁布铁律:
沿途不得惊扰百姓,违者立斩!
此令一出,三军肃然。
诸葛川与诸葛亮自然深以为然。
纵使此番入川必与刘璋兵戎相见——
可黎民百姓何辜?
若纵容士卒劫掠,岂非自毁根基?
估计还未兵临成都城下,刘备的恶名早已传遍益州。
届时。
纵使刘备拿下益州,也只会招致民心背离,祸乱必将随之而起。
就这样。
刘备亲率的五万大军经过三日跋涉,终于抵达入川首站。
巴东郡,永安城。
当兵锋直指城下时。
黑压压的讨伐大军引得守城将士一片哗然。
对此。
随行的诸葛川置若罔闻。
他凝视着刘备的背影,又望向眼前雄伟的永安城,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只叹命运无常。
此刻这位刘皇叔对这座城池作何感想,诸葛川无从揣测。
但。
他清楚地知道:
前世史书里那位季汉昭烈帝,对此城必定爱恨交加。
爱其是自己平定益州的起点。
恨其……
当夷陵败退至此,毕生宏图终成泡影。
至于说永安城是龙驭上宾之地,倒也不尽然。
虽然后世常将永安城与白帝城混为一谈……
咳,这误会也包括从前的自己。
但来到这个时代后,经过出征前的考证,诸葛川才惊觉闹了笑话。
原来:
永安与白帝本是两座城池。
只不过互为犄角,相距甚近。
其中永安城雄踞东侧,乃是扼守益州咽喉的雄关。
而白帝城则坐落于后方白帝山上,规模稍逊,实为拱卫永安的卫星城。
战时可作永安策应。
待到后世朝代更迭,尤其宋元拉锯战时,两城经不断扩建终于合为一体。
最终形成城套城、城连城的立体防御体系。
正是因为这座军事要塞如此坚固,才能挡住蒙古骑兵的进攻,守护了蜀地安危。
蜀地因此得以保全。
所以后来——
永安城就是白帝城,白帝城就是永安城。
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时,可能并未实地考察,便沿用了将永安城写作白帝城的习惯。
若分析夷陵之战后的局势便可明白:
刘备临终前,应该是被转移到后方更安全但规模较小的白帝城安置。
而永安城作为前线屏障,正全力防备随时可能来袭的东吴军队。
......
话说当下。
刘备驻马永安城下,望着城头动静与紧闭的城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