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面色发黄、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的症状,正是脾失健运的表现。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色为黄”,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无法上荣于面,就会出现面色萎黄;气血无法濡养四肢,就会四肢乏力;脾胃运化失常,则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此时的闭经腹大,本质是“虚中夹实”——以肝脾虚弱为本,以瘀血痰湿为标,若单纯补虚则瘀滞更甚,单纯泻实则正气更虚,这也是前医误用安胎药(补虚)无效的根本原因。
3. 气血生态失衡:“假孕”的本质的是生命节律紊乱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的运行如同自然界的水系,需“疏泄有度、生化有源”,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节律。林氏的病情,本质是气血生态系统的崩溃:肝气郁结导致“疏泄”功能失效,气血运行的“河道”淤堵;脾胃虚弱导致“生化”功能衰竭,气血生成的“源头”枯竭;瘀堵与亏虚相互作用,使得胞宫这个“生命之库”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表现为闭经腹大的“假孕”症。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其中“月事以时下”是女性健康的核心标志,“以时”二字蕴含着中医对生命节律的深刻认知——月经的正常来潮,并非靠外力强制干预,而是气血充盈、脏腑调和、胞脉通畅的自然结果,如同潮汐涨落、四季更替,顺则健康,逆则发病。林氏的“假孕”,正是这种自然节律被打破的表现:肝气郁结打乱了气血的“流通节律”,脾胃虚弱破坏了气血的“生成节律”,二者共同导致胞宫的“生理节律”失常,最终引发疾病。
二、法:疏肝健脾、疏补兼施,构建气血生态的修复方案
中医“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理”是基础,“法”是纲领,针对林氏“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血瘀滞”的核心病机,岐大夫确立了“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活血化瘀、标本兼顾”的治疗大法,分阶段实施,层层递进,如同治理受损的生态系统,先疏通淤堵,再补充源头,最后全面修复。
1. 初期治法:疏肝健脾、养血通经,“疏渠+培土”同步进行
林氏初诊时,虽有气血亏虚,但以肝气郁结、瘀血阻滞的“实证”表现更为突出(腹大如孕、面青脉涩),同时伴随脾胃虚弱的“虚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因此,岐大夫采用“疏肝为主,健脾为辅”的治法,既疏通气血运行的“河道”,又修复气血生成的“田地”,避免单纯疏肝导致耗气伤脾,单纯健脾导致壅滞气机。
这一治法的理论依据,正是《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经典思想——肝气郁结最易影响脾胃功能,治疗肝病时需提前顾护脾胃,防止病情传变;同时,《景岳全书·妇人规》强调“经闭之症,有虚有实,实者有气滞,有血瘀,虚者有血虚,有气虚”,林氏属于“虚实夹杂”,需“补泻兼施”,才能兼顾标本。
2. 急救治法:益气固脱、温通止血,“抢险+止损”挽救危局
林氏急于求成,误服通经丸后,出现“下血不止、昏愦自汗、恶寒肢冷”的危象,这是典型的“气血暴脱”——通经丸为破血峻猛之药,如同用炸药疏通淤堵的河道,虽能暂时炸开缺口,却彻底摧毁了河道两岸的堤坝(正气),导致气血瞬间流失,元气大亏。此时病情由“虚实夹杂”转为“纯虚无实”,治疗大法也随之改变,当以“益气固脱、温通止血”为急,先挽救生命,再图后续修复。
这一治法遵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的原则,同时契合《伤寒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急救思想——气血暴脱之际,若仍拘泥于“疏肝健脾”的本源治法,无异于“杯水车薪”,必须用大补元气、温通止血之法,快速补充流失的气血,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3. 恢复期治法:气血双补、温通经脉,“全面修复+重建生态”
林氏经急救后,气血暴脱的危象解除,但元气大亏、气血俱虚的本质并未改变,此时治疗大法转为“气血双补、温通经脉”,全面修复受损的气血生态系统。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既要补充气血的“总量”,又要保证气血的“流通”,避免单纯进补导致瘀滞,同时通过温通经脉,激活气血的运行节律,让身体恢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状态。
这一治法的依据,来自《难经·十四难》“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和《景岳全书·血证》“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归于脾”的理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双补才能实现“气能生血、血能载气”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入温通之品,可促进气血运行,避免补药壅滞,这正是中医“补而不滞”的配伍智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