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三月,晨雾如纱,岐仁堂的铜铃在微风中轻响,打破了巷弄的宁静。药柜前,岐大夫正低头分拣着刚到的当归,指尖划过药材的纹路,鼻尖萦绕着当归特有的甘香。“吱呀”一声,木门被推开,一股寒气裹挟着焦虑的气息涌了进来——妇人林氏双手紧护小腹,身形佝偻,脸色青黄相间,像秋日里被虫蛀过的枯叶,没半点鲜活气。
“岐大夫,您救救我……”林氏话音未落,眼泪就掉了下来,声音里满是绝望,“八个月没来月信,肚子一天天胀得跟怀了娃似的,街坊邻居指指点点,我吃了半个月安胎药,不仅没好转,反而腰胀得直不起来,浑身发冷发热,一会儿出汗一会儿畏寒,活得太难受了!”
岐大夫连忙放下药材,扶林氏坐在诊桌前,指尖轻搭在她的腕脉上。指下脉象涩滞不畅,像是山间被乱石堵塞的溪流,流动得艰难又滞涩。他又抬手拨开林氏额前的碎发,仔细观察她的面色:“你这面青如草,是肝气郁结、瘀血内阻之象;面黄似土,是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之征。《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有言:‘青为肝,黄为脾’,肝脾同病,气血失和,胞宫被瘀滞之气填塞,才会肚大如孕,这不是真胎,是‘气血假聚’的‘假孕’之症啊。”
林氏愣住了,眼神里满是疑惑:“可巷口王大夫摸脉说我是‘胎气阻滞’,还说我脉象沉滑是孕象,怎么到您这儿就成了病?”
岐大夫摇了摇头,耐心解释:“《难经·六十一难》云:‘脉有浮沉,滑涩之异,以察虚实寒热’。你这脉看似沉‘滑’,实则是‘涩中带滞’,是瘀血阻滞脉道、气血不得畅行的假滑,而非孕脉之‘滑利如盘走珠’。前医只看肚大闭经之形,不察面青脉涩之质,误将‘瘀堵之实’当作‘孕育之虚’,犯了中医‘辨证为先’的大忌。”
他顿了顿,又问:“你平日里是不是总爱生闷气?饮食也随性,饥一顿饱一顿?”
林氏连连点头,眼眶更红了:“可不是嘛!我和丈夫开了家小超市,他性子急,进货、卖货都要争强好胜,一点小事就吵得鸡飞狗跳。我气不过,又没处说,闷在心里就不想吃饭,有时候忙起来一天就啃个馒头,闲下来又暴饮暴食。前阵子为了赶货,熬夜熬了半个月,月信突然就断了,起初以为是累的,没当回事,后来肚子越来越大,才慌了神。”
“这就找准根源了。”岐大夫捻着胡须,缓缓道来,“《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有言:‘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你这病,核心就在‘气结’与‘脾虚’,是典型的肝脾失调引发的气血生态失衡。”
一、理:肝脾失调为本,气血瘀滞为标,拆解“假孕”的核心病机
中医治病,首重“明理”,即辨清疾病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林氏的“假孕”症,看似是胞宫异常,实则是全身气血生态紊乱的局部表现,其核心病机可归结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血瘀滞、胞脉闭阻”,四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1. 肝失疏泄:气血运行的“河道”淤堵
肝主疏泄,在人体中如同“河道管理员”,负责疏通全身气血、调节脏腑功能。《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意味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血才能顺畅流动,脏腑才能各司其职。林氏长期郁怒,肝气不得宣泄,就像河道被泥沙淤积,气血运行受阻:一方面,肝气郁结会导致“气不行则血不行”,瘀血阻滞于胞宫,胞脉闭阻则闭经;另一方面,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一步加重瘀滞——这正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经典病机体现。
林氏“面青脉涩、寒热往来”的症状,更是肝失疏泄的直接佐证。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色为青”,肝气郁结、瘀血内阻,气血无法上荣于面,就会出现面色发青;脉涩则是瘀血阻滞脉道的典型脉象,《脉经》记载“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恰是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而“寒热往来”,并非外感风寒,而是肝气郁结、少阳枢机不利所致——肝主少阳,疏泄失常则少阳气机不畅,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就会出现时而畏寒、时而发热的症状,这与《伤寒论》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的病机相通,只是林氏的少阳失调由内伤肝郁引发,而非外感邪气。
2. 脾失健运:气血生成的“源头”枯竭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强调“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的功能如同“田地”,摄入的水谷精微需经过脾胃运化,才能转化为充足的气血,滋养全身。林氏长期饮食不节、忧思伤脾,脾胃运化功能受损,就像田地贫瘠荒芜,无法产出足够的“粮食”(气血):一方面,气血生化不足,无法充盈胞宫,导致闭经;另一方面,脾胃虚弱则水湿内停,痰湿与瘀血相互交织,积聚于胞宫,导致腹部膨隆如孕——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痰湿瘀阻”,看似腹部“丰盈”,实则是无生机的“假性充盈”,如同干涸的水库被淤泥、杂草填塞,表面鼓胀,内里早已失去滋养生命的能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