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抵达成都时,正值盛夏,蜀地的湿热让他浑身难受。太守李冰早已在城门外等候——这位后来修建都江堰的水利奇才,此时还只是个刚上任不久的年轻官员。李冰见了魏冉,急忙上前:“穰侯,王氏在蜀地势力庞大,他们的盐井占了蜀地七成,私兵比郡兵还多,您可得小心。”
魏冉点了点头,翻身上马:“先去盐场看看。”
盐场在成都郊外的釜溪河旁,远远望去,数十口盐井排列整齐,盐工们赤着上身,顶着烈日将盐水一桶桶提上来,倒进巨大的铁锅熬煮。王氏的管家王三站在高台上,手里拿着鞭子,见盐工动作慢了,便一鞭抽下去。
魏冉皱紧眉头,翻身下马,走到一位老盐工身边。老盐工皮肤黝黑,手上满是裂口,见了魏冉的朝服,吓得急忙跪地:“大人饶命,小人只是个盐工,没犯过法啊!”
“起来吧。”魏冉扶起老盐工,声音温和,“我问你,你们一天能赚多少工钱?”
老盐工嗫嚅着:“一天……一天五十钱,还不够买半斗米。王管家说,盐价涨了,工钱就该降——可这盐价涨的钱,都进了王老爷的口袋啊!”
魏冉又问:“王氏的盐,一斤卖多少钱?”
“一百五十钱!”老盐工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愤怒,“去年还是一百钱,今年就涨了五十钱,百姓都吃不起盐了,有的人家只能用咸菜水代替……”
话音未落,王三提着鞭子走了过来,见了魏冉的服饰,却依旧嚣张:“你是谁?敢在这里多管闲事?这盐场是王家的,我爱怎么管就怎么管!”
魏冉冷笑一声,身后的侍卫立刻上前,将王三按倒在地。王三挣扎着:“你们敢动我?我家老爷在咸阳有靠山,你们……”
“你的靠山,已经被革职了。”魏冉拿出一份诏书,扬声道,“奉太后、大王旨意,王氏垄断盐铁,私铸兵器,勾结蛮族,罪大恶极。即日起,蜀地所有盐井、铁矿收归国有,设立盐铁官管理,王氏族人流放北地郡,永不许返回蜀地!”
盐工们闻言,先是愣了愣,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魏冉看着那些激动的脸庞,对李冰说:“你兼任蜀地盐铁官,立刻清点盐井、铁矿,制定新的盐价——一斤盐,最多卖五十钱,盐工的工钱,涨到一百钱一天。”
李冰躬身领命:“臣遵旨。”
接下来的一个月,魏冉又去了关中的铁矿。那里的情况比蜀地更糟——豪强们不仅私采铁矿,还将铁器卖给六国,甚至有赵国的间谍混在矿工中,打探秦国的军情。魏冉当机立断,派兵查封了所有私矿,处死了通敌的豪强,又从咸阳调来官员,在关中设立了十处盐铁官署,统一管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三个月后,魏冉回到咸阳。户部尚书拿着账册,激动地向他汇报:“穰侯,盐铁专营推行后,国库收入比去年翻了一倍!边军的冬衣已经赶制出来了,兵器也补足了!”
魏冉接过账册,看着上面不断增长的数字,嘴角终于露出一丝笑容。但他知道,这还不够——关中的粮食问题,才是最棘手的。
三、泾水河畔:为万民开渠引水
那年冬天,关中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积雪融化后,却没有带来丰收,反而引发了蝗灾。开春后,渭水水位下降,农田干裂,百姓们纷纷背井离乡,逃往蜀地。
魏冉站在泾水河畔,看着干涸的河床,眉头拧成了疙瘩。身边的水工郑国——这位后来修建郑国渠的韩国人,此时还只是个在秦国谋生的普通水工——指着河床说:“穰侯,泾水发源于六盘山,水量充沛,只是河道淤塞,水引不到农田里。若能开凿一条渠道,将泾水引入关中平原,再疏通淤塞的河道,就能灌溉数百万亩良田。”
魏冉眼睛一亮:“你有把握?”
郑国躬身道:“臣曾勘察过泾水的地形,从仲山到洛水,开凿一条三百余里的渠道,再修建堤坝分流,不出三年,关中必成粮仓。只是……”他犹豫了一下,“这项工程需要十万民夫,耗费大量粮草,恐怕会引起百姓不满。”
魏冉沉默了片刻。他知道,此时的秦国百姓已经饱受战乱和灾荒之苦,再征调民夫,确实可能引发民怨。但他更清楚,若不解决粮食问题,秦国迟早会陷入混乱。
“我亲自去说服百姓。”魏冉说。
接下来的几天,魏冉走遍了关中的村庄。在一个叫云阳的小村,他看到一位老妇人抱着饿得奄奄一息的孙子,坐在干裂的田埂上哭泣。老妇人见了他,非但没有下跪,反而拿起地上的土块砸向他:“你们这些当官的,只知道征税,不管百姓死活!这日子没法过了!”
魏冉没有躲闪,任由土块砸在身上。他走到老妇人身边,蹲下身子,声音温和:“老夫人,我知道你们苦。但我向你保证,只要开凿了泾水渠道,明年这地里就能长出庄稼,你的孙子就能吃饱饭。”
老妇人冷笑:“你这话我听了多少遍了?去年旱灾,官老爷们也是这么说的,结果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代风云五千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