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睿不禁感叹:“苏联当时这么厉害!那英法呢,和苏联差距有多大?”
洛尘回复:“而同期的英法,英国在1962年才发射第一颗卫星,法国到1965年才成功发射,与苏联差距明显,这或许暗示着苏联在某些未知力量的帮助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不过这只是推测。”
此时,弹幕里又冒出各种新奇观点。
“科技历史研究员老王:我觉得是当时全球的科研环境发生了巨变,各国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在暗中加速,才让技术实现突破。”
“军事迷小赵:说不定苏联和丑国在秘密基地里进行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实验,积累了足够的技术数据。”
...
骁睿看到这些弹幕,心中一动:“洛尘,弹幕里说的这些也有道理。全球科研环境变化,或许让两国获取了更多外部知识。秘密实验也有可能,毕竟当时冷战背景下,很多项目都是高度保密的。你怎么看?”
洛尘回复:“从当时的国际局势分析,各国竞争大于合作,尤其是美苏两大阵营对立明显,所以全球科研环境变化这个因素的影响相对有限。”
骁睿疑惑道:“为什么竞争大于合作,影响就有限呢?”
洛尘解释:“因为在冷战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在航天领域独占鳌头,对核心技术严格保密,交流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实质性的技术共享很少。
而秘密实验确实有可能,冷战时期,两国为在太空竞赛中占优,极有可能在秘密基地投入大量资源。
但即便如此,这仍难以充分解释技术为何能从洲际导弹迅速跨越到载人航天。
我们回顾1961年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进入太空这一关键事件,从解密档案可知,苏联在飞船材料、制导、通信等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骁睿好奇地问:“飞船材料上,具体有哪些基于纳米技术的复合材料应用呢?”
洛尘接着说:“飞船材料方面,可能运用了基于纳米技术的复合材料,提升了飞船性能;
制导系统必定有显着进步,才能保障飞船精准飞行;
通信技术也实现了重大飞跃,确保加加林与地面的稳定通信。
相比之下,英法在载人航天领域几乎毫无进展,主要还在进行无人航天器试验,与苏联差距越拉越大。
这一系列事件表明,背后还有未被揭示的关键线索等待我们挖掘。”
......
【直播里,顾神手握水杯,神色凝重地看向镜头,平静发问:“大家不觉得这跨度太大了吗?” 】
【正常科技发展,六十年代后科学家会发现,燃料加足,洲际导弹就能变太空火箭,军备竞赛会从洲际导弹转向人造卫星。可美苏直接跳过这步,把竞赛引向载人航天。这和洲际导弹完全是两码事。】
【让飞行器上天不难,难的是保证宇航员安全往返,这对发动机、通信、材料、自动化、遥感、测控等技术要求极高。】
......
弹幕纷纷表示认同。
“航天工程师老李:没错,载人航天涉及的技术太复杂了,这跨越简直不可思议!背后肯定有神秘力量在起作用。”
“科技博主阿敏:从技术难度来讲,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有外界力量介入。”
...
骁睿皱着眉头,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对洛尘说:“洛尘,载人航天对技术的要求如此苛刻,他们却能实现如此快速的跨越。
我们之前讨论过德国资产对两国的影响,会不会在吸收德国技术的基础上,两国自身也有一些独特的技术研发方向,恰好契合了载人航天的需求,从而实现了突破?
就拿通信技术来说,要实现地球与航天器之间稳定、高速的信号传输,这在当时可是个巨大的挑战。
还有材料技术,航天器要承受极端温度和辐射,对材料的要求极高。”
洛尘回复:“你说得很对,骁睿。先看材料技术,德国1943年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与阿波罗飞船材料技术紧密相关。
从一些研究资料推测,月壤样本中可能存在一种半衰期长达800年的放射性同位素,X元素,它或许能通过一种特殊的自修复机制,应对太空辐射对飞船外壳材料的老化影响。其原理类似生物体内的自我修复过程,当材料受到辐射损伤时,X元素能促使周围原子重新排列组合,填补受损部位,维持材料性能。”
骁睿惊叹道:“哇,还有这样神奇的原理!那苏联和美国在材料研发上,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洛尘继续:“苏联凭借重工业底蕴,可能研发出新型耐高温、耐辐射合金材料;
美国基于电子技术基础,在通信技术数字化处理和抗干扰方面或许取得突破。
在制导技术方面,从1944年V3导弹的机械陀螺仪,到1950s贝尔实验室在此基础上研发的惯性导航,再到1969年阿波罗系统的惯性导航系统,技术不断演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跟着番茄学物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跟着番茄学物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